值得欣慰的是,年輕一代的將領人才輩出,蒙恬李信一度讓秦始皇失望,但他們都知恥后勇,這幾年在邊疆頗有建樹,馮敬、李由雖是官二代,但也算有點才干。
不過,秦始皇最為看好的,還是潛力巨大的北地郡尉黑夫,此子能文能武,且出身卑微,沒有根基。只是黑夫太過年輕,吸取了李信伐楚的教訓,秦始皇不打算讓他驟然登上高位,而打算慢慢打磨培養……
因為對晉陽印象不好,秦始皇只在這停留了兩天,這兩天里,還聽說了另外一件讓他胃口不佳的事。
事情是這樣,太原郡尉來稟報,說是晉陽附近的榆次縣,似乎有荊軻黨羽舊友活動!
“稟陛下,榆次有一名劍客,名曰蓋聶,家境富足,常與六國劍士往來。二十多年前,賊人荊軻曾游歷經過榆次,與蓋聶講論劍術,荊軻事敗時,蓋聶不知所蹤。臣派人四處緝拿懸賞,近日他被人告發,竟是隱居在仇由,已經被官府捉住,敢問陛下,當如何發落?”
郡尉欲以此邀功,秦始皇卻只感覺一陣惡心,扔下筷箸,面露不快。
游俠、劍客,這是秦始皇生平最厭惡的人,跟荊軻沾邊的人尤甚。
他總感覺,這些欲置自己于死地的太子丹、荊軻殘黨真是殺不完的蟲子。
皇帝會自降尊貴,去審問一條垂死的殘蟲么?當然不會,秦始皇只是不耐煩擺了擺手,讓廷尉李斯按照律令處置。
于是乎,蓋聶,這個避秦苛律,在山里隱居,以揮舞木劍為樂,壓根沒什么刺殺、謀反之心的老者,只因為許多年前與荊軻往來過,被外人說成是“荊軻之友”,就被太原郡丞判了“將陽”和“謀逆”二罪,在晉陽東市斬首……
公堂之上,須發斑白的老劍客蓋聶喊冤不止,他年輕時是榆次著名的劍客,家境富足,常與六國人士往來,但要說他是荊軻的朋友,那真是天大的冤屈。
“老夫不服!”
判決書下達后,蓋聶高呼不止。
“當年荊軻曾來榆次拜訪我,與我講論劍術不假,但我二人對劍招劍法的理解,頗有不合之處,我覺得荊軻無甚本領,只會夸夸其談博取名聲而已,便勃然生怒,用眼睛瞪他,他便慚然而走,當夜就離開榆次,再未與我相見過,我豈會是他舊友黨羽?我不服,我要乞鞠!”
乞鞠,便是被告不服判決,請求復審,若是縣上的判決,可乞鞠至郡,郡府的判決,可乞鞠至“最高人民法院”廷尉處。
蓋聶好歹也做過很長時間秦民,雖然他桀驁不馴不愿遵循規矩,但也知道點秦律的制度。
但不巧的是,李斯這廷尉就在晉陽,于是蓋聶早上請求乞鞠,下午時,李斯便親自來復審了。
最終,他駁回了蓋聶的乞鞠,認為謀反罪不可饒恕,維持原判……
李斯的理由說得冠冕堂皇:“俠者,邦之五蠹也。六國不除此五蠹之民,厚賦養之,遂有破亡之國,削滅之朝!”
“俠以武犯禁,太原本就有趙之遺風,青壯子弟欲從蓋聶學劍者甚眾,十人學劍任俠,便有十戶人家農田荒廢,邑中卻多出了十個憑借劍術,作奸犯科之徒,故犯禁者誅!”
法家最討厭兩種人,一是儒,二是俠,恨不得他們死個精光。如今皇帝為了平衡朝堂、學術,容許儒家為博士,法家輕易動不了他們,但民間的俠卻不同,自秦一統后,幾成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這樁案子,遂被李斯辦成了鐵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