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三者,恰恰是趙高所擅長的,而且,他也有一套法子,讓喜好玩樂的胡亥服服帖帖地學進去。
一通夸獎,讓胡亥成了宴饗的主角,皇帝還同意,今天胡亥可以多喝幾杯。
胡亥自然高興,起身向秦始皇敬酒賀壽,飲罷,卻又像個好學寶寶一樣,問了一個問題。
“父皇,我雖熟讀了律令,但還是有一件事不明白。”
秦始皇不再像以前那般豪飲,只是輕輕抿了一口,忍住咳嗽的**,問道:“何事?”
胡亥道:“商君書上說,利出一孔,則國多物;出十孔,則國少物。所以大秦才要抑制商賈,提倡本業,可近來我聽說,膠東卻成立了一個‘海東商社’,鼓勵齊地的十三家大商賈經商,這件事是父皇允許的,卻與商君之言不同,這是為何?”
秦始皇卻笑了笑,指著胡亥腰間的飾品道:“那是何物?”
胡亥拿起腰上的華美垂飾:“此乃夜光之壁。”
秦始皇又指著他頭頂的簪:“頭上之笄又是何物所制?”
胡亥笑道:“父皇,這是象牙簪。”
秦始皇繼續問:“手中之杯呢?”
胡亥低頭看了眼:“犀角之杯。”
秦始皇點頭:“你可知,這些物件,都來自何處?”
胡亥這下答不出來了,秦始皇讓趙高代為解答。
趙高博學,遂道:“夜光壁來自江漢隨縣,象牙簪產自豫章,而犀角杯,則是長沙郡貢物。”
秦始皇頷首:“不止這些物件,方才讓汝等去挑外廄的駿良駃騠,來自塞北,看看周圍的宮女,她們身上的阿縞之衣,來自薛郡、濟北,宛珠之簪,來自南陽,錦繡之飾,乃是蜀地所產。”
“此外,還有江南金錫,巴郡丹青,以上種種,皆是從天下各處運來的物產,但胡亥,你可知道,除了一部分是貢品外,其余大部分,是由誰人所運?”
胡亥想了想:“莫非是……商賈?”
秦始皇道:“沒錯,正是商賈,以上之物,皆貴人所喜好的奢靡之物,多是商賈運抵咸陽。此外,更有五谷、桑麻、牲畜、毛皮,乃是百姓衣著飲食與養生送死所必備的東西。又是怎么來的?待農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最后,商而通之!”
“商不出則三寶絕,朕深以為然,故商可抑,卻不可絕!故在塞外,在巴蜀西南夷,亦有烏氏倮、巴清家的商賈,為官府轉運財貨。”
商鞅在律令上降低商賈的地位,對其課以重稅,以此壓制這類人群,仿佛告訴人們:商賈皆賤,奸猾而不務正業,不是好東西,勿要為賈!
可秦始皇卻有不同的認識,他覺得,重點在于,商賈能不能被官府管住,對國有無用處……
作為親自扶持尊崇兩位巨賈的君主,秦始皇心里很清楚,商人對國家有害么?是有害,容易削弱本業。但商人對國家有利么?也有利。不僅是交易有無,從早年利用烏氏、巴清時,秦始皇就發現了,貨殖之事,讓商賈來做,不僅盈利更多,行事也更為方便。
尤其是對蠻夷戎狄之地,秦始皇將西北貿易交給烏氏,西南交給巴氏,北邊長城附近,近來興起了一位名叫班壹的商人,在替蒙恬與東胡貿易,而剩下的東邊,海東之地,似乎也有搞頭……
對黑夫的提議,秦始皇并沒有搬出律法,斷然否決,而是同意讓他在膠東這塊“特區”上試試看,畢竟黑夫保證,能掙比算緡更多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