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初,朝廷一年內最為忙碌的日子。
即便如此,趙清虎的奏折到了門下省,也立即引起了轟動。
右相眉頭緊緊皺了起來,“正本清源,沿河縣伯想要干什么,掀起民族之爭?”
左相卻搖了搖頭,“你也是積年老臣,這奏折的重點沒看出來?”
右相面露狐疑,有什么重點,自己太憤怒,忽略了什么?
“兄弟民族,沿河縣伯這奏折內,先給所有民族定了規格!”
趙清虎的折子里面,有一些表述,也許是他自己都不曾留意到的,重新的定義。
以華夏文明為根基,以習俗、居住地點、族群、自有文化特征為憑證。
在這奏折內,生存在大淵皇朝境內的所有百姓,不管是什么民族,都有一個統稱,那就是炎黃子孫,華夏文明,也可以說是華夏民族。
這是一個大一統的概念。
而在這個概念之下,又有細分。
漢族、蒙族、藏族、回族等等,都是繼承華夏文明的兄弟民族。
“這不僅僅是正本清源,而且是尋根溯源,讓所有人形成一個統一的民族意志。”
左相很快就看明白了,趙清虎奏折的想法。
“遞上去?”右相道。
左相白眼連翻,“怎么,你連沿河縣伯的奏折都敢扣留了?”
右相無語,他敢嗎?他還真不敢。
江南最近動作不小,戶部都已經開始針對江南了。
特別是宏豐帝,一直以來,對他們江南六路就沒有多少好臉色。
還好自己這一系的人馬,勉強還能入得了皇帝法眼,否則還真的就危險了。
至于其他人,死道友不死貧道,他也管不了許多。
他要是敢扣押沿河縣伯的奏折,留在門下省,不往上面送,豈不是自尋死路?
兩位丞相首肯,折子很快就遞到了宏豐帝的案前。
“趙愛卿遞上來的折子?”
宏豐帝好奇,趙清虎入冬后不一直在家里面貓冬嗎,懶得動彈,怎么有折子上來,什么大事?
攤開折子,一目十行看了幾眼后,宏豐帝站了起來,面露驚訝。
“哈哈哈哈---不愧是趙愛卿啊!”
尋根溯源,正本清源,梳理民族脈絡,形成統一的認知。
這絕對是重要的事情。
特別是如今,大淵皇朝正積極朝外開疆拓土,甚至是開發海外領地。
這個時候,正是需要有這個統一認知的時候。
自認漢人算什么,我們是炎黃子孫,是華夏民族。
只要認可,便是華夏大一統的百姓,是兄弟同胞,哪怕是到了海外,也要守望相助,彼此呼應。
這正是宏豐帝想要見到的。
“此事重要,召集群臣來暖身殿議事,除此之外,讓翰林院多派幾個翰林過去!去國子監,去各家高等學府,請一些名儒、學者過來。對了,把安樂公他們也找來,參與此事。”
皇帝發話,命令快速傳達下去。
很快,暖身殿內,就聚集了一大批的朝臣,以及請過來的大儒、學者。
人群角落,來自安南、以及遼東草原的安樂公兩人,畏畏縮縮的,形象有些猥瑣。
畢竟是大淵皇朝高級朝臣聚集,還在暖身殿,他們兩個可從來沒有這等待遇。
見人來的差不多了,宏豐帝示意了一番。
一個年輕翰林上前,攤開了趙清虎的折子,開始一字一句讀了起來。
在場都是有文學素養的,就是安樂公兩人,也都自詡漢學傳家,自然聽懂了折子里面的意思,一時間,人人變色,各有想法。
“沿河縣伯上書,自孔子華夷之辯至今,一千多年過去,我炎黃子孫,華夏文明開枝散葉,發展壯大,如今是到了正本清源,尋根溯源的時候了,諸位臣工、愛卿可有什么要說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