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孔融幼時讓一梨,孔褒成年還一命。
孔褒求見主事官員,以孔融不及弱冠為由,說服官家替孔融而死。
如此家風,又怎會懼怕曹操?
劉備感動之余,站起身來:“如此,那備更不忍先生遇難。先生,你要知道,你非孑然一身,你還有家室,還有子女,你若身死,曹操安能放過他們?”
提到子女,孔融立刻想到自己尚未成年卻聰慧無比的一兒一女。
曹操殺他他固然不怕,可曹操會如對待陳宮那般善待他的妻子和一對兒女么?
孔融的喉頭一噎,神色終顯一絲憂慮。
他雖奉父母無恩論,一是為反對世家大族為舉孝廉而搞出那些反人類的作秀,二是為了譏諷曹操。
實際上他極為在乎親情,亦是天下聞名的孝子慈父。
劉備接下來的一番話讓他沉默下來:
“文舉先生,如今曹操勢大,陛下身處危境,猶如累卵。曹操之威,朝野震懾,權傾一時。
雖先生心懷忠義,欲振漢室,然當下鋒芒畢露,恐遭其害。
依在下看,不如暫斂銳氣,忍辱負重。待時機成熟,再與忠臣義士攜手,共扶大廈之將傾,此乃保陛下、安社稷之上策。
若僅憑意氣,強行與之對抗,恐未及發力,便已先遭其毒手,漢室復興之路亦將愈發艱難。先生聰慧過人,當知此中利害,萬望深思。”
“這……”
孔融撫髯沉思片刻,嘆息道:“玄德之言在理,然當今朝堂,忠義之士盡被屠殺殆盡,還有何可為之處?”
劉備便將袖中錦囊掏出,雙手遞與孔融:“先生若信我,可在歸京之后,按錦此囊之計行事,可保先生家眷無失!”
孔融接過錦囊,沉思良久:“也罷,這世上使我孔文舉能瞧得上的人也不剩幾個,今日便信你劉皇叔一次!”
然后,接過錦囊。
而劉備則奉詔承命,領車騎將軍。
又命人放出曹仁,讓他隨孔融使臣隊伍回歸許都。
臨別之際,劉備與孔融執手相看,互相囑托,灑淚而別。
數日后,曹操得知曹仁得歸,大喜之余,出城相迎。
曹仁見曹操出城只為迎他一敗軍之將,感動得熱淚盈眶,趕忙翻身下馬,快步上前,拜倒在地,哽咽道:“丞相之恩,天高地厚,罪將何德何能,竟勞丞相出城相迎!”
曹操將他扶起:“孤非為汝!只因汝不得歸,孤一日不得安睡。今汝得歸,孤終于可以睡個好覺啦!”
這一刻,曹仁心知兄長已經原諒于他,感激涕零,拜倒在地。
曹操順利得回曹仁,立表孔融大功一件,然后安排攻伐柳城之事。
另一邊,劉備與徐庶商量下一步計劃。
徐庶認為,以現有兵力北上宛城不太合適,也不太現實。
人家剛表車騎將軍是一方面,主要問題在于后勤補給。
原新野有劉備籌募的兩萬軍隊,劉表支援又得三萬,共五萬大軍。
而新野樊城兩縣之地,不足以供養五萬大軍。
只能靠著劉表的支持能維持大軍開銷。
而今劉表沿江設防,忌憚之心已表露無遺,怎么能把希望寄托在其繼續支持自己繼續北上?
萬一這邊剛打下宛城,那邊就斷了你的補給,到時可要面臨腹背受敵的情況。
如果安心駐守在新野樊城,劉表心懼曹操,倒也不便斷了糧草供應。
徐庶的意見是:“曹操下柳城之后,必再舉大軍南下。當下宜即刻征調兩城兵力,興土木建造防御工事,好為來年抵御敵早做籌備。”
劉備采納了徐庶的建議,開始在兩城之間建造防御。
而就在此時,斥候從北方帶回一個重要的消息:
曹操下令捉拿諸葛亮而不得,諸葛亮現已逃出許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