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只是一個說辭!
兩個孩子并不知道,孔融的真正目的是舉家逃離許都。
如今,曹操越發專權跋扈,打壓異己,眾文人儒生皆噤若寒蟬,只有他敢仗著身份仗義執言,挖苦嘲諷曹操。
而從不擔心被曹操清算。
他以前也不怕死,譏諷曹賊而死,反而成就美名,這買賣穩賺不虧。
然而,婁圭與其一家的死,讓孔融清醒的認識到理想與現實間的差距。
曹操的狠,超出了他的想象。
而這其中,最觸動孔融內心的一件事:就是婁圭兩個未成年的孩兒盡亦被斬首。
那兩個孩兒與自己的一對兒女一般年紀,也一般聰明,可愛。
婁圭沒犯大錯就已這樣,自己離經叛道的論調太多,隨便摘下幾條,就是不忠不孝的大逆言論。
足夠滿門抄斬!
至于那舍身取義的忠直美名,到時候也難免不會被扣上不忠不孝的帽子。
到最后,反倒成了他曹操掃惡除逆的功業。
孔融可以不為自己考慮。
但不能不為自己的子女考慮。
就算他不為自己的子女考慮,他也不能不為大哥孔褒的子女考慮。
大哥替他而死!
他有責任和義務保護大哥子女的周全。
他知道,自己不是一個能管住自己嘴的人。
待在許都,難免以后不會說出更為偏激的話來。
與其讓家人生活在朝不保夕的危險之中,還不如放棄這所謂的士林領袖之虛名。
趁曹操還未班師,離開許都這塊是非之地。
想到此處,孔融已然下定決心。
換做以往,他從未想過逃離許都。
他不信自己能在曹操的眼皮子底下逃掉。
但現在,一份錦囊給他提供了一個近乎完美的全家逃脫計劃。
曹操舉大軍北伐遼東,京師大量官員隨軍而去,這是千載難逢的逃脫機會。
孔府祭祖,又是無可爭議的離京理由。
而他帶著全家一旦到了魯縣,便可借東道南下江東。
然后再說服孫權,與玄德公聯合共同抵御曹操。
他想,相比在朝堂上陰陽怪氣,進行無謂的口舌之爭,才是利國利民的大益之事啊!
而錯過這個機會,以后恐怕再無逃脫許都的可能。
他必須抓住!
但孔融還有顧慮。
在朝中,他雖然不管啥機要之事,但好歹掛著重臣之名,告假歸鄉,須得向陛下請示。
然曹操哪會給陛下說話的權力?
曹操不在之時,在許都城內實權最高者,當屬荀彧。
可荀彧也是曹操的人啊!
他會允許我在此時離京么?
再想想,相比曹操,至少荀彧這個人對咱們這些漢臣還是很寬容和客氣的。
求助荀彧,這也是他當下唯一的機會了。
打定了主意,孔融迅速奮筆疾書,寫了一篇《告假文書》,呈給荀彧。
令人驚喜和意外,荀彧竟未有半點為難,立刻通允,許之通憑,甚至于自己準備好的說辭都未能用得上。
孔融心中大喜,忙告知家小,舉家東行,收拾金銀細軟,直奔魯縣回鄉祭祖。
……
另一邊,劉備七顧茅廬,終得臥龍輔佐。
他與諸葛亮同輦而歸,一路上喜悅之色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