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肅被諸葛亮徹底說懵了。
照理說,江東與荊州之過節,在劉表時期便已存在許久,他此次而來,亦為此事。
趁劉備當政,把以前的過節好好平一平,然后與荊州攜手并肩,一起抵御曹操。
怎曾想,劉備當政,荊州與江東過節反倒好像更深了?
而這其中,有些細節亦沒法深究。
比如,襲擊江夏時并非偷襲,乃光明正大進攻。
諸葛亮說成背后偷襲。
但人家說的也沒毛病,畢竟確實是在人家和曹操對峙最緊要關頭拿下的江夏。
有趁人之危之嫌。
亦讓人有口難辯。
還有劉備的那封信。
當時主公以為荊州之主是劉表,也沒把劉備的話當回事。
為父復仇,血洗夏口,亦覺不過尋常之事,無甚可議。
可現在劉備拿出來為難,你卻能如何辯駁?
人家劉表有遺命,讓玄德公主持荊州。
或許那個時候就交權了,你不知道而已。
再往深了去想,魯肅不禁心驚。
莫不是要討還江夏?
照理說,兩家欲御共敵,重修盟好,自當平弭前隙,摒棄爭議。
你父仇已報,我未再尋你為難。
你把江夏還回來是不是理所應當?
諸葛亮沒說,魯肅卻已經明白他的意思。
但想到此,不禁又心驚。
吳侯性烈,既據江夏,安肯輕棄?
然若不還,孫劉之盟,難圖善果。
盟若不成,曹操揮師南下,江東將以何御之?
魯肅念及于此,憂思頓生,愁緒滿懷。
現如今,魯肅看出來了。
劉備是真不想與之結盟。
若如此,江東恐陷萬劫不復之地。
他身為江東股肱之臣,斷不能使江東入此絕境!
魯肅思忖有頃,整衣斂容,長揖而拜,言曰:“敢煩孔明先生,再請劉皇叔枉駕至此。魯肅愿與皇叔坦誠相商,以求良策維系孫劉之好。”
諸葛亮長嘆了一口氣,點點頭:“既如此,子敬稍后。”
諸葛亮出去半炷香的功夫,又將劉備請回。
劉備依舊身姿挺拔,彬彬有禮:“子敬先生還有何計較?”
魯肅躬身一拜:“劉皇叔,前番嫌隙之事,多有誤會。江夏之事,乃吳侯為父報仇心切,不得已而舉措失當。有得罪皇叔之處,還望皇叔見諒。”
劉備心中尤為敬佩。
孔明先生以唇舌之利掌控談判局勢,現我荊州已占據了主動。
劉備頷首而言:“既如此,江東欲以何表其誠意?”
魯肅糾結為難的嘆了一口氣,道:“我會回稟吳侯,勸說他讓出江夏給皇叔,以求兩家冰釋前嫌,齊心抵御曹操,共保江東荊州無虞!”
劉備目光深沉,審慎道:“倘若吳侯不肯,又當如何?”
“這……”
魯肅明白,劉皇叔的擔憂不無道理。
以仲謀之性情,必難割舍剛剛打下的江夏。
他自認為能說動孫權放棄江夏的概率不足三成。
魯肅拱手作揖,言辭懇切:“當以情動之,以理喻之,縱費萬語千言,亦求孫劉永結盟好。若終難遂愿,必另覓他途,以安皇叔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