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琰之死,著實出乎劉備意料之外。
他沒想殺劉琰,至少現在不是殺劉琰的時機。
正確做法是,以劉琰為范,正麾下多疑者之心,匡正待孔明之態度。
為助孔明立身于群僚之間。
未曾想,竟至如此。
可這劉琰也是。
你若寫信與我,坦言自己錯怪諸葛軍師,信中將話說得真誠些。
我拿著你的信公示眾人,達到清正忠良的目的。
再小小的懲罰一下你,這事也就過去了。
可你只字不提錯怪孔明之事,偏反復說我姬妾之事。
你說,我能不怒么?
但對于劉備來說。
劉琰之死固然讓劉備有措手不及,亦有些心痛。
但并非不可接受之事。
依阿斗所言,劉琰因宗室之故,乃受恩典,高官厚祿。
但既不領軍,又不治政,什么正經事都不干。
但又特別的驕奢淫逸,汰侈無度。
于當有奢侈靡誕之名。
這和清苦而勤政的丞相府屬官們形成了強烈反差。
劉備明白,此人雖私德有虧,但好在忠心。
為正劉氏宗族之名,養著他也不是不可以。
但話又說回來,你就算不知恩圖報,好歹也別構釁生事,擾亂視聽吧。
前世污蔑阿斗淫汝之妻,乃污我漢室宗名之舉。
今生構陷軍師有自立之心,乃毀我社稷柱石之譖!
這種人,可惜個什么?
死就死吧!
當即下令厚葬,以善待其家眷。
然而,當這件事傳到劉璋耳中之時,劉璋的心態又發生了變化。
不是說劉備善待宗親,視若兄弟,不會加害么?
這劉琰為何莫名其妙死在獄中?
劉備雖有仁德之名,今此看來,亦未必為真啊!
于是,劉璋又下令,讓龐羲大軍暫屯三巴之地,未斷與曹操之盟。
法正知劉琰之死讓劉璋產生了忌憚。
法正明白。
劉璋不是個不聽勸的人。
相反,他很聽勸。
可問題是誰勸他都聽。
除非屬下意見發生分歧,非要他做決斷之時。
他往往會選擇錯誤的那個答案。
跟著這種主公能有啥前途?
于是勸道:“主公,劉琰之死,其因未明,不可輕下斷語。劉備既遣使者至此,屬下請往使劉備處,探其究竟,再作定奪。”
“能探何究竟?”
“一究劉琰之死因,二察劉琦之近況,以度與劉備結盟之宜。雖張松有背主之實,曹公亦未嘗會聽信他言,然亦不可遽絕與劉備之往來,乃以備后路也。”
法正沒把話說死,相反每句話看上去都好像在替劉璋考慮。
劉璋思量許久,點頭同意了他的話。
然而,劉璋亦未全信。
他命法正出使劉備,亦指派一人與法正為助。
名為協助,實為監督。
畢竟朝中有人言,法正亦有背主之心。
劉璋雖有仁善之名,亦是多疑之人,對此不能不防。
而劉璋指派與法正同行之人,其人老家就在荊州。
他姓費命祎,字文偉。
其幼年失怙,后隨族父費伯仁生活。
因伯仁之姑乃益州牧劉璋之母,費祎得以隨族父入蜀游學。
后成為劉璋帳下的文書佐吏。
它和劉璋有親緣和部下的兩層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