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十成。
他覺得曹操還有可能活著。
至少還有一線生機。
可他并沒有直言。
因為他如果是這樣說了,曹丕必不敢行今日所謀之事。
而曹丕不行今日所謀之事,他又如何能有這沖破方寸之機?
……
發羌之地,高嶺橫亙,寒風如刀。
向來是中原勢力難以觸及的蠻荒之境。
此地山高路險,部落林立,彼此之間或結為同盟,或互為仇敵,民風彪悍且對外來者充滿戒備,若尋常兵馬至此,若非陷入無休止的纏斗,便是在酷寒與隔絕中自行潰散。
但曹操不是尋常人,他所帶的兵馬也不是尋常兵馬。
初至發羌地界時,他曾有意將俘獲的部落女子分給軍卒以泄征戰之苦,這在亂世征伐中本是尋常做法。
然而曹操卻最終選擇禁止任何侵犯之舉,反而下令為這些女子妥善安置住處,供給御寒的衣物與食物。
而后,他親自召見了其中幾位懂中原言語的部落婦人,細問其部落的方位與習俗,隨后挑選出愿意回歸的女子,派親兵護送她們返回各自的族落,已成盟好。
曹操既有殺羌人匪盜之舉,又有奉還女子之情。
自得本地羌部首領好感。
遂與之結盟。
盟約既成,曹操得知盟友遭宿敵侵擾、勢力衰微。
當即遣精銳與盟友勇士共討仇敵。曹軍甲胄兵器與部落彎刀弓箭配合,如洪流直撲敵營,一番激戰大破敵軍,助盟友收復牛羊草場,瓦解宿敵威脅。
經此一役,曹操聲望立起。
觀望部落見結盟者得強援,紛紛示好歸服;
最初結盟的部落更視其為靠山,傾力相助—指引水源捷徑、提供藥材、派勇士助巡。
寒風依舊掠過高嶺,卻難撼曹軍根基。
曹操以克制與遠見,用善待化敵意、以盟約固關系、彰武力助盟友立威,終在這片“絕境”之地穩穩立足。
下一步,他要積攢足夠的糧草輜重。
再北上至涼州,走河西走廊,歸往中原之地。
發羌若要進入涼州,主要有三條路徑可供選擇。
其一,從發羌北部出發,穿越茫茫戈壁與起伏丘陵,途經諸多山口與峽谷,向東北直抵涼州西南一隅的祁連山隘口。
此路線雖路程相對較短,卻要面臨惡劣的地理環境,戈壁缺水、風沙肆虐,峽谷地形復雜,易遭伏擊,且祁連山隘口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第二條道路,則是由發羌向北,沿著一條蜿蜒于高原與草原之間的古道前行。這條路需跨越多條湍急的河流,還要經過一些勢力錯綜復雜的小部落聚居區。
渡過河流需要充足的舟船或搭建橋梁的材料,而小部落聚居區的態度又搖擺不定,友好時可提供補給,敵對時則可能阻斷道路,給行軍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
第三條路最為迂回,是先往北,再向西北行進,要通過這里,需要繞過西海鹽湖,穿過原始森林、渡過沙漠之地,爬過高嶺雪山。
此一路可見春夏秋冬之絕難之境。
之后折向東北,沿著河西走廊的邊緣,途徑一些小型綠洲城鎮。
從敦煌而入涼州。
此路程漫長,消耗時日眾多,且要時刻防備來自森林中未知的威脅以及綠洲城鎮可能的敵意。
不到萬不得已之際,曹操絕不想走這條路。
……
但即便如此,諸葛亮也不會給他任何機會。
“發羌匪盜,但有冒名曹操而欲入涼州者,殺無赦!”
是他下的死命令!
當下,馬休、馬鐵、姜敘、楊阜等各率精兵駐守隘口。
諸葛亮則統領主力坐鎮走廊中段的樞紐城池,城內糧草充足、兵甲精良,可隨時親率大軍,馳援各處。
但這還沒完,他已傳令趙云與龐德放棄攻打長安,速撤兵至涼州。
當然,還包括張飛領導的數千荊州精銳。
當下諸葛亮所做的事,那就是集合他能統帥的所有兵力,務必要將曹操阻隔于涼州之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