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皇自刺于玄黃臺,留遺詔傳劉備為帝之事,如同驚雷裂空、星火燎原。
迅速傳遍了荊蜀、雍涼與交州大地。
于四州向漢之義士而言,劉協自刺,乃以死明志、殉節漢室之舉;
隱忍一生,換一朝勇烈,足以令天下人敬服。
隔空傳位劉備,更顯漢祚未絕、天命有歸之象。
世人為先帝殉國而悲,亦為新帝繼統而喜。
劉備亦以繼承者的身份為劉協定謚為孝烈皇帝。
按說,劉協一生傀儡,似并無功績,理論上不該有廟號。
但于漢室而言,劉協“以死拒禪、殉節漢室”,此舉震驚天下。
使漢祚在危亡之際得存正統之名,天下向漢之心因之激蕩,足以撐起廟號。
【注:
西漢(12帝,有廟號者7位,后廢除4位,實際保留3位)
東漢(14帝,有廟號者6位,后廢除3位,實際保留3位)
整個漢朝(西漢+東漢)實際被認可且未廢除廟號的皇帝共6位:
西漢:太祖劉邦、太宗劉恒、世宗劉徹
東漢:世祖劉秀、顯宗劉莊、肅宗劉炟。
按照漢和帝的標準,劉協或許是不配的,但從劉備的角度,劉協當配廟號,既顯劉協功績,有彰其承續法理。】
于是,為劉協定廟號為“思宗”。
有天下追思其殉漢之節,后世當思其護祚之志的意思。
駐守荊襄的關羽、鎮守巴漢的張飛、屯兵涼州的趙云與馬超、扼守江夏的魏延等諸將聞知此事,無不感懷漢帝殉國之悲烈。然亦為劉備能名正言順承續漢祚而喜。
未過多久,諸葛亮的書信便自成都送至。
劉備萬分期待,展信來看,卻見心中所言:
“主公鈞鑒:
聞主公承漢祚、繼大統,漢旗重揚,天下振奮,亮遙賀之!
然方今天下未定,中樞需得賢輔。
亮觀朝野,潁川荀彧文若先生,德望素著,才堪王佐,其兄公達殉漢忠烈,文若亦久懷向漢之心。
昔佐政務,屯田舉賢皆有實績;今隱鄉野,聞主公繼統即愿效命。
若授其相位,一則德望服眾,安關東士族;
二則才濟內政,補亮軍務之偏;
三則示天下‘漢室納忠’,固向漢之心。內外相濟,大業可圖。
伏請主公早定相位,以安社稷。
臣亮頓首!”
劉備頓時驚住了,拿著諸葛亮的信半晌未說出話來。
為何?
算算日期,此信當在荀彧入荊前半月發出。
孔明怎知荀彧會來?
然而,當劉備得知“雞舌香”之事由來,又感動得眼眶發熱,指尖微顫。
原來這一切又是孔明設局。
難怪啊!
難怪這一世,我劉玄德行事竟如此順風順水,似有天意在暗中護佑。
原來盡是卿之所為。
依劉備本心,自己這帝位可以有爭議,但這漢丞相的位置毫無疑問,那必須是孔明的。
然而,諸葛亮的這封信,卻是要讓他將丞相之位交給荀彧。
坦率而言,以荀彧之才,承丞相之事肯定不會有什么問題。
但終究是與劉備隔了一層。
他是真的不想這么做。
但諸葛亮所言也確實有理。
劉備告知阿斗,父子倆思來想去,終依諸葛亮所言。
擬定百官。
劉禪為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