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安內撫民。四州歷經戰亂,百姓久困,當輕徭薄賦,興修水利,讓農有其田、商有其路,莫要再讓流離之苦重演。
其二,整軍備戰。曹丕篡逆之仇不可不報,中原父老翹首以盼王師北定。
當厲兵秣馬,操練將士,待國力稍振,便揮師北伐,掃滅曹魏,復我河山,以雪國恥。
其三,同心同德。新朝初立,百廢待興,更需諸位各司其職,直言進諫,莫要因私廢公,莫要因功自傲。
朕雖為天子,亦愿聞逆耳忠言。
朕深知,中興之路道阻且長,然只要君臣一心,上下同力,何愁漢室不興?
今日起,望諸位各盡其責,共扶大漢于危傾,復我炎漢榮光!”
劉備一番話,引朝中眾臣心中共鳴,熱血澎湃。
皆愿以死追隨,共赴大業。
荀彧以丞相之尊,站在百官首位,不禁心有感觸。
曹孟德殺伐決斷,有雄才大略又兼善權變,不愧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教眼前的劉玄德,多了幾分不擇手段的梟雄之志,卻終究少了一股弘毅寬厚的英雄之器。
【出自三國志,曹操劉備總評!
曹操: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劉備: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
他研究了半輩子劉備,一直把劉備當成偽君子,直到現在,他才真正感受到劉備的不凡能力與人格魅力。
朝會散罷,劉備卸下冕服的繁復,換一身素簡常服埋首案牘。
此時的他既懷天子血衣詔在手,立國之基正得無可辯駁;
又因半生征伐戰功赫赫,威名早已播于四海八荒。
不必刻意彰顯九五之尊的威儀,那份從骨髓里透出的勛名與氣度,自能讓臣下敬服,百姓歸心。
案頭軍報堆積如山,劉備凝神籌謀兵馬調度:
先取陽平關,驅逐徐晃,將漢中全域盡納版圖;
待根基穩固,再調張飛揮師入駐上三郡。
屆時三路兵馬齊發,直逼長安,烽火連城間,總要為遠在涼州的孔明分去幾分重擔。
……
涼州,武威,姑臧!
一份戰報送到了諸葛亮的案牘上。
馬超領漢羌部隊,于玉門關大敗羌軍,再一次擋住了曹操入涼。
諸葛亮看著戰報,腦補出曹操于關外狼狽之相,嘴角露出淡笑。
“曹孟德啊曹孟德……”
他望著窗外暮色輕喃,語調不高卻藏著千鈞底氣:
“待你灰頭土臉退回許都之日,再看這天下棋局,不知又作何感想?”
但漸漸的,諸葛亮笑容漸消。
想到曹操今生的狼狽,又想到前世劉備得知關羽敗亡時的失措,諸葛亮又是一陣惶然。
此刻他遠在中樞,荊州的風煙卻似已撲到眼前。
“士元,元直……”
他望著案頭攤開的輿圖,低聲好奇的問向虛空,“江東唯一可入荊的路線我已經留好了,你們又會以何應對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