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正的話說,陛下親征,正可以彰顯王者威德,震懾四方,令南中諸蠻徹底臣服。
有了法正的支持,劉備亦下定決心。
然皇帝親征畢竟不是小事,必須籌備周全完善。
需先調選精兵良將組建親征大軍。
劉備身為皇帝,親領帥印,陳到率白毦軍親護左右。
令黃忠為先鋒主將,嚴顏為先鋒副將。
法正、馬良為正副軍師。
甘醴、李恢、馬忠、張翼四將為偏將軍。
吳懿、吳班負責押運糧草。
另委沙摩柯為游奕大將。
統領蠻族精兵五千,專司地形偵勘、避障越沼,潛蹤突襲、迂回包抄之責。
相機而動,以為奇兵。
這其實才是劉備此次南征的王牌部隊。
那常年在深林密箐中奔襲慣了的蠻兵,如今既得精良甲械加持,更經嚴苛操練打磨,戰力已非昔日可比。
有此勁旅在手,劉備大軍即便深入叢林險地,亦能從容接戰。
各將分領各部集結于城南,共計大軍十萬;
【《三國志》中未明確記載諸葛亮進攻南中所帶兵馬數量。
但根據南中的地理位置、交通情況、對手實力以及參戰將領情況來分析,其兵力大約在兩萬人左右。
而《三國演義》中,明確寫著諸葛亮攻打孟獲,出動了五十萬大軍。
南征孟獲是在劉備夷陵大戰后第三年,出動五十萬大軍,的確有些夸張。
我要是寫兩萬,肯定會被質疑,因為規模太小。
畢竟孫權每次打合淝,幾乎都是十萬。
我要是寫五十萬,那就確實有些不妥了。
所以,依照上本書劉封平定南中攜軍數量,折中一下,舉十萬大軍南下,希望大家不要因此詬病。】
而后命禮官擬制祭天誓師儀軌,于太廟昭告漢室先祖親征緣由;
更要檄文遍發各州郡,歷數敵寇罪狀以正討伐之名,讓天下人皆知陛下此舉乃為匡扶社稷、解民倒懸。
然此事斷不可循矩而行。
因永昌之城早已危在旦夕。
早在劉備得聞急報之初,便已當機立斷,遣先鋒大將黃忠,先鋒副將嚴顏,攜兩萬精銳星夜兼程,更令軍師馬良隨軍贊畫軍務,火速馳援永昌郡。
故而,在劉備大軍拔營半途之時,黃忠的大軍已至永昌郡城下。
按劉備的囑咐。
永昌郡并無高墻壁壘,十有八九要守不住。
老將軍要做的是,擋住敵軍鋒銳,使城中軍民得以從容南撤。
待王師大軍近至,再全線反攻。
然而,當黃忠率大軍抵達永昌郡時,頓時驚訝了。
永昌郡竟然守住了。
是的,無險可守之地,竟被兩位文臣帶著城中軍民硬撐下來。
然而,代價是慘重的。
此時的永昌郡城墻滿目瘡痍,箭鏃嵌在木柵上,墻根火燎痕跡將泥土熏成焦黑。
城門以圓木頂撐,門板布滿刀痕,裂縫中嵌著斷矛尖。
城頭守軍甲胄歪斜,握刀槍的手不停顫抖卻仍挺直脊梁。
老兵腿纏血布倚著垛口,見大軍到來眼中迸出光亮,啞聲揮手。
城下散落兵器、焦旗,草席遮蓋的尸身上蒼蠅盤旋。
呂凱與王伉趕來,戰袍滿是塵血。
王伉左臂纏繃帶,抱拳時聲音嘶啞:“黃老將軍馳援,永昌百姓總算盼到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