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遜心中陡然一驚,他知敵軍之中,已有人勘破其計,并做出解救之法。
數百馬匹驢騾,縱然精貴,但比起解救援兵和破陸遜圍點打援之計。
那就不值一提。
這不僅僅是價值上的代換,更是在戰略的博弈中占據了先手。
陸遜心知,敵軍中必有高智之士。
是龐士元么?
……
廬江,東吳地界。
卻有一股魏軍在向南疾行。
速度快的不可思議。
正是司馬懿的大軍。
郭淮心中滿是意外與嘆服,他從未想過,司馬懿身為文官,竟完全打破了文臣固有的刻板印象。
往日只知其案牘間頗有謀略,但那不過紙上談兵。
今日見其臨事決策,從無半分猶豫踟躕,總能于紛繁軍情中迅速抓住要害,定下精準方略;
指揮部隊時更顯統帥風范,號令嚴明、調度利落,令行禁止間毫無拖沓,麾下將士行動如臂使指,全然不見文弱之態,反倒處處透著久經戰陣般的果決與迅捷。
讓他這個久經戰陣的將軍,不由得心生敬佩。
難怪魏王如此信任于他。
“都督,今已入吳境,是否揮師強攻?”
“不攻。今孫劉交兵正酣,我等當豎魏吳盟好之旗,繞城而過即可。”
司馬懿目冷如隼,又沉聲問:“探馬南去,可有要緊消息回報?”
“回都督,斥候來報,陸遜正引兵平定海昏之叛。”
“哦……”
司馬懿立馬于陣前,只淡淡一應。
深邃眼眸如寒潭,任誰也瞧不透他半分籌謀。
……
另一邊,劉備已至長沙。
孫紹在劉備面前凜然請命:“陛下,請允臣與陛下同征。”
劉備看著十幾歲的孫紹,已然生出挺拔昂揚的英氣,不禁暗暗贊嘆。
果有其父遺風。
但出征在外,年紀還是太小。
于是說道:“紹兒有此壯志,朕心甚慰。
然此番出征,前路崎嶇,刀兵無眼,你年方弱冠,羽翼未豐,尚需在后方習練兵法、磨礪心性。待他日藝成,何愁無征戰報國之機?今日且安心留駐,待朕平定賊寇,再與你論功敘話。”
孫紹凜然道:“陛下既知前路崎嶇,刀兵無眼,又何以御駕親征?
陛下為漢室安危親赴險地,臣身為漢室之臣,豈能安居后方?
愿隨陛下同行,縱不能沖鋒陷陣,亦能執戟護駕、傳遞軍情,若僅因年歲便避戰,何談承父志、報家國?還請陛下恩準!”
說完,長拜不起。
“這……”
吳國太亦說道:“自古忠良承父志、衛家國,此乃天經地義。孫家之過,當有孫氏兒孫來補,豈敢懼死?紹兒既懷此心,還望陛下恩允其隨行。”
言畢,吳國太眸色微冷,掃過帳中程普、黃蓋諸人。
程普、黃蓋本欲趁此時機,上前陳詞,既表對漢室之忠,亦顯輔佐孫紹之誠。
然聞吳國太此言,又見孫紹長拜請命之態,幾人面頰泛紅,只覺自身方才猶存的遲疑與顧慮,相較之下竟有幾分汗顏。
反倒覺得此刻上前表態,倒顯不配這份赤誠。
還是先當一段時間人質,待江東既定,再做計較。
劉備聞孫紹之言,心懷感動,卻又有些為難,看向龐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