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嘶……”
夏侯淵恍然一怔,察覺出其中的不對味。
按說,臣子出征,當將自家孩兒留在皇帝之手。
今怎正相反?
臣僚攜家眷隨征,人主卻自將親子付于臣手。
此舉離奇,實難理喻。
莫非當今南漢,劉備徒有帝王之名?
其背后掌執大局、乃至能決劉備生死者,實則是諸葛亮?
賈詡縱聰明無比,也想不透其中道理。
但是,他卻想到了另一個破局之計。
“縱劉備信諸葛亮至深,或暫為安其心而隱忍,抑或諸葛亮實掌大權、劉備唯能屈從。
然只需做成一事,劉備與諸葛亮二人,必然反目。”
“先生,須得促成何事?能致二人反目?”
夏侯淵太盼著劉備諸葛亮反目,只因唯有如此,曹魏才真的獲得喘息之機。
賈詡蒼老的眼神,射出一道令人膽寒的精芒。
“若刺劉禪死于涼州,這劉備諸葛亮必然反目!”
“什么?”夏侯淵一怔。
他也希望刺殺能行,但真能行么?
如果真能行,把劉備和諸葛亮一并都刺殺了,豈不大功告成?
“太子身旁,必有銳士相護。堂前刺殺,哪有那般容易之事?”
首先,把優秀的刺客安排到阿斗身旁,就是個相當困難之事。
但賈詡似乎想到了辦法。
“老朽聞南漢太子天資聰慧,故其側常有聰慧少年伴讀。今可擇與劉禪年歲相差無多之少年,暗中培植刺殺之術;再執其家眷為質,脅令他們往投涼州。待至涼州,令其求見司徒許靖,許靖素重人才,欲攬后世重器,必引見于劉禪。”
夏侯淵撫髯頷首,覺得這思路可行。
可問題是,有無那般人才,既聰慧無比,又與劉禪年歲相仿?
還可行刺殺之任務?
賈詡還真想到兩個人。
“老朽倒知兩位少年,可行此刺殺之事。”
“哪兩位少年?”
“其一,乃西蜀張松之子張表,此子自幼聰慧,素有才名,與南漢太子同齡。
其父隨丞相歿于黃沙后,為孟達所帶回,暫安關中之地,以其家眷相脅,便可控之。可改名換姓引入涼州,行刺殺之事。”
“這倒真是個可用之子。”
夏侯淵微微頷首,心中卻多有不忍。
畢竟其父隨丞相殞命黃沙,再以其獨子為刺客。
若事敗而亡,豈不絕后?
但夏侯淵又想:今國之危亡,豈能因一己之仁,誤了天下大計?
隨即點頭:“那另外一人呢?”
賈詡緩緩道:“此子漢陽人士,年歲稍長,昔年韓馬之爭,涼州大亂,其隨家眷遠避并州。后歸長安之地,至今已有數年。老朽見過他一次,那孩子身姿健壯,資慧過人,且有實干之才。”
“哦?那孩子叫什么名字?”
賈詡干癟的嘴唇動了動,吐出了兩個字:
“姜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