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出一口氣,陳舟既想使足力氣砸上去,看到真實的表現,又怕力氣太大敲塌了墻得到令他失望的結果。
抱著這種矛盾的心理,這一錘還是卯足力氣重重地敲在了石墻上。
鐺!
一股金屬與石頭撞擊產生的糊味伴著清脆的敲擊聲傳來。
木質斧柄很好地抵消了錘頭往回彈的力量,并不震手。
頂層石塊表面凝固的白泥出現了細小的裂紋,但所有石塊都沒有錯位。
用手摳了摳裂隙,扒下幾片凝固的白泥,使勁捏捏,非常堅硬。
再看開裂的白泥內部,裂紋并未擴張到深處,墻體的結構仍未遭到嚴重破壞。
“穩了!”
陳舟心想。
只要不把墻砌得太高,陽坡白土的強度完全夠用。
背陰面的風極少往窯洞內刮,洞頂的砂石很緊實,不會隨便往下掉,墻體承受的壓力有限,保持這個狀態,支撐個三五十年不成問題。
而且他知道地震的準確日期,在地震前幾日就會搬離窯洞,去空曠地帶搭個帳篷躲起來,不可能冒險待在窯洞中,安全也能得到保障。
到目前為止,白泥的表現挑不出一點毛病。
陳舟估計就算他再挖幾種土對比,也不可能是白泥的對手,便決定就用陽坡白土砌墻。
為了印證自己的想法,他掄起錘子完成了其余幾面墻的測試。
結果不出所料,它們和白土完全不在同一水平上,不具備可比性。
原本預計要花費半個月甚至兩三個月的工程,就這么輕易地完成了。
與那箱五顏六色的食用土相比,陳舟覺得這才像是真正的“新年禮物”。
……
1月1日是個美好的開始。
這天上午,陳舟早早地完成材料測試,并開始計算建材所需的石塊數量。
結果發現清理砂土時特意留下的石材只夠砌起窯洞外墻,內部分隔三個房間的墻體材料仍存在巨大缺口。
陳舟本打算拿出半個月時間搬運積攢石材。
認真比較了一下優先級,他還是覺得種地更重要,便決定把砌墻一事延后,先開墾土地。
在他故鄉,所有耕地都已被使用多年,小孩子根本不知道大片開墾田地是什么流程。
硬說和開荒沾邊兒,陳舟只擴展過姥姥家的菜園子。
不過那也是曾經種植過農作物的土地,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荒地。
除生活中的見聞,上學時他還了解過一種很原始的耕作方案——刀耕火種。
這種耕作方式主要應用于大片原始林地。
刀耕火種的第一步是砍倒目標地區內的樹木,割掉草本植物,待其丟在地上晾干后直接放火焚燒。
焚燒后的土壤會變得松軟,土壤表層的害蟲卵也會被燒死。
借助草木灰的肥力,不用翻土就能直接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