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涵在一旁不時在筆記本上記錄著重點,還時不時提出自己的補充觀點:“從文化角度看,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思想文化也很值得研究,像啟蒙運動的思想對革命的推動作用。”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討論逐漸進入了佳境,九月也越來越投入,一開始的緊張感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只覺得自己的思維在和姐妹們的碰撞中不斷拓寬。在討論到工業革命對社會結構的影響時,九月結合之前整理的資料,補充道:“工業革命不僅讓工廠制度興起,還使得社會逐漸分裂為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這兩大階級的矛盾和斗爭,也推動了后續一系列社會變革,像工人運動的興起。19世紀歐洲的三大工人運動,就是這種矛盾激化的體現。”一怡接著說:“而且不同國家的工業革命進程和特點也不一樣,英國是最早進行工業革命的,憑借豐富的資源和廣闊的海外市場,發展迅速;而德國的工業革命起步較晚,但它注重科學技術和教育,后來居上,在一些領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德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電力和化工方面的發展就領先世界。”曉妍也不甘示弱:“這些不同國家工業革命的差異,也導致了國際關系的變化,列強之間的競爭和沖突加劇,最終引發了一系列戰爭。像第一次世界大戰,根源就和各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有關。”大家你追我趕,不斷挖掘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小小的宿舍里充滿了濃厚的學術氛圍。
在政治學習環節,小涵翻開那本有些破舊的哲學課本,看著九月說道:“來,背一下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這在一模里也考了,好多人都丟分了。”九月的心跳陡然加快,迅速在腦海里搜索著那些熟悉的知識點,深吸一口氣后,開始流利地背誦起來。剛松了一口氣,曉妍緊接著追問:“那在生活中有什么具體體現呢?考試的時候我就沒想到合適的例子。”九月腦子飛速運轉,目光突然掃到眼前的書桌,連忙說道:“就像這張書桌,它實實在在地存在著,不依賴于我們的意識,這就是體現。”說完,她有些忐忑地看向姐妹們,看到大家紛紛認可地點頭,這才如釋重負,嘴角忍不住微微上揚。
在賞析杜甫的《登高》時,小涵飽含深情地朗讀著,九月閉上雙眼,靜靜聆聽,腦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現出秋風蕭瑟、落葉紛飛的畫面。這首詩在一模的語文試卷中作為閱讀理解出現,九月當時的理解并不深刻,失分較多。
輪到她發言時,她思索了片刻,鼓起勇氣說道:“我覺得這首詩借秋景,表達了杜甫漂泊在外的孤獨和對國家命運的擔憂,‘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這兩句詩盡顯他漂泊時間之久和孤獨之深。結合他生活的時代背景,唐朝當時社會動蕩,他的漂泊也是那個時代很多文人命運的寫照。”話一出口,她就緊張地等待著大家的回應。
一怡立刻點頭補充道:“詩里的用詞也特別精妙,‘蕭蕭’形容落葉的聲音,‘滾滾’描繪長江水,畫面感十足,把悲秋的氛圍渲染得淋漓盡致。從煉字的角度看,這些詞用得恰到好處,增強了詩歌的感染力。”九月心里涌起一陣喜悅,既為自己的理解得到了認同,更為姐妹們的深度解讀深受啟發。
曉妍從詩歌格律的角度進行分析,讓大家對這首詩有了全新的認識,九月不禁感嘆道:“原來從不同的角度去剖析,能挖掘出這么多深刻的內涵!之前考試的時候我就沒從這些角度思考,以后一定要多注意。”她們又繼續探討杜甫詩歌的藝術風格和他所處時代的關系,九月說:“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時期,社會動蕩不安,他的詩歌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種種苦難,所以風格沉郁頓挫。他很多作品都記錄了安史之亂前后百姓的生活疾苦。”
小涵接著說:“他的很多作品都充滿了對人民的同情和對國家命運的憂慮,像《三吏》《三別》,讀起來讓人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沉重。這些作品不僅有文學價值,還具有歷史價值,是研究唐朝社會的重要資料。”一怡也分享了自己的見解:“而且杜甫的詩歌在語言運用上非常講究,他善于運用對仗、押韻等手法,讓詩歌讀起來朗朗上口,同時又能準確地表達情感。比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對仗工整,畫面感極強。”通過這樣深入的討論,大家對杜甫的詩歌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也掌握了分析詩歌的多種方法,為應對高考語文的詩歌鑒賞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幕后的日子里,學習小組的活動愈發規律和緊湊。每天晚自習結束后,她們都會回到宿舍,開啟當晚的學習討論。除了日常的知識梳理和討論,她們還會進行模擬考試訓練。每次模擬考試后,大家都會一起分析試卷,總結經驗教訓。
九月在歷史材料題上依舊是失分的重災區,看著試卷上那一個個鮮紅的叉,她心里滿是沮喪,眼眶也微微泛紅。姐妹們見狀,立刻圍了過來。一怡耐心地教她如何抓住材料中的關鍵詞,一妍則在一旁提醒她要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全面分析。九月認真地聽著,暗暗發誓一定要攻克歷史材料題這個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