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婭。”
喊她的是一位身材高挑的華人女孩,顱頂扎了一個很歐美風的辮子,身后背著一個背包,和同行的幾人揮了揮手,一路小跑過來。
“去哪兒了,樂團,還是劍橋?”
奧利維亞在學校的課程已經修完,現在大部分時間都在皇家愛樂樂團,跟在梅紐因大師身邊學習,這位俄國美籍小提琴大師四歲學琴,八歲成名。
媒體稱他為不是一般的天才,而是特殊的天才。
今年八十二歲的梅紐因在1985年定居英倫,與皇家愛樂樂團合作演出,因為身體不算太好的原因,目前已經處于半隱退。
主要精力放在這自己創辦的學校上面。
奧利維亞是他晚年收下的關門弟子。
至于劍橋,則稍微有些曲折。
奧利維亞和米婭住在同一間宿舍,米婭的中文名叫江小米,通過在音樂學院在魔都的面試,進入這里攻讀音樂博士學位。
兩人關系不錯,通過米婭了解不少華夏民族音樂,故而對東方神秘大國產生了好奇。
于是通過家里的關系,以劍橋學生的名額參加了去年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動。
今年新一輪文化交流,交換活動成果,劍橋那邊便把她喊了過去,負責音樂的部分。
“劍橋,排練你推薦的曲目。”
“《梁祝》?”
“嗯。”
奧利維亞點頭,兩人朝著宿舍走去。
“對了,給你看個有趣的。”
米婭把背包挪到身前,從中拿出一本雜志。
《gramophone》
中文名《留聲機》,英倫古典音樂刊物,創立于1923年,雜志欄目包含“事件(event)”、“顯赫(reputa-tion)”、“經典(cssics)”、“收藏(colle)”
既有對過往經典作品的鑒賞,也有對當下古典音樂的評鑒,還有對樂器器材的推薦。
其推出的留聲機大獎,和美利堅的格萊美大獎并列,也可以稱之為古典音樂的格萊美。
對致力于耕耘古典樂壇的音樂家來說,每月的《留聲機》雜志,是了解音樂市場風格最好的途徑。
將雜志翻到“華人”一欄,遞給了奧利維亞。
這是《留聲機》引入華夏后,在2005年的時候專門開創的欄目。
“閃耀東方,二十一世紀最具王者風范的小提琴家!”
好大的口氣,這是誰寫的文章,收了多少茶水費,才能這么吹捧。
目光狹義,看向坐著一欄。
理查德·柴。
看到這個名字,她有些驚訝,對于訂閱了每一期雜志的奧利維亞來說,這位作者名并不陌生。
一位筆鋒辛辣的音樂評論家,曾經也為她寫過一篇文章。
說她對老師梅紐因的模仿痕跡太重,那天能夠脫離老師陰影,其小提琴才算大成。
實事求是的的說,也確實如此,所以她一直在尋求突破,借中外文化交流前往華夏,也有一部分這個原因。
所以她對這位音樂評論家印象深刻。
留意過這位的文章,對多數年輕音樂家的點評以指出弱點為主,能得到其贊美的不多,文風也是獨樹一幟。
她很好奇,是哪位音樂家能得到這樣贊譽。
東方,又是華人欄目,是來自華夏的小提琴手么?
并非她偏見,當代小提琴家能夠走上國際舞臺的華夏人并不多,呂思嘉,寧風,李川云屬于中生代,在國際上給人留下印象最深的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