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恒在周瑛家里吃了中飯,又玩了一會兒,兩個電池充滿后,就差不多要回去了。
畢竟路遠,小三輪要開很久。
他想起家里缺個小型的拖車,就是那種裝不了多少東西,但有輪子可以拖著走的家伙。
一般城里人用來買菜,但是家里也很有用。比如在外面曬麥子的時候,每天早晨都要搬出來曬,晚上要裝進袋子收回去。
其實就在院子外面的空地上,遠又不算遠,用板車不那么方便,背回去又太累,用個小拖車正好。
買個好點的,一趟拉個一兩百斤沒問題,省時省力。
平時曬東西的時候太多了,花生、黃豆、綠豆什么的,都要曬,買一個回去正好。
老爸老媽舍不得花這個錢,周恒就想自己帶一個回去算了。
這種小東西,鎮上沒有,今天來市里了,正好尋摸尋摸。
他想找老街去轉轉,一個老舊的門面吸引了他的注意。
就是一個很不起眼的老街口上,有一個開著的門面,門口豎著一塊木牌子:市民俗傳統文化研究中心。
周恒起先沒注意,后來一想,上次和江曉萱在劉老師家聽的皮影戲,好像說到老何是這里返聘的顧問?
本來沒在意的,想到了這一茬,他不由得多看了這間衙門一眼。
誒喲,可真冷清,連個門都仿佛是三十年前的老物件,與隔壁手機店、養生中心等等門面的華麗相比,簡直可憐。
他們這個市,本來就是小城市,沒有多少新項目注入,還在吃幾十年前的老本,所以很大一部分的市建筑,都還是幾十年前的。
但這個門面在這里,可真是看著寒磣。
門雖然開著,但門口也沒看到什么人,里面黑洞洞的,透著一股老舊的味道,也沒有聽到有二胡或者別的樂器在響。
周恒想了想,難道是今天周末,里面沒人,所以才這么黯淡?
他在四周看了好幾眼,都沒有找到寫有售票的地方,心想,萬一有人想支持皮影戲,想過來買票看看,豈不是也買不到?
但轉念一想,哪怕偶爾會有幾個人,因為情懷而過來買票看看,但總歸是少數。
而為了這少數人,特設一個售票點,還得全套的人員參與表演,臺前臺后的一堆人忙碌,也不知道能不能賺回演出費,費這事還真劃不來。
皮影戲或許真的要消亡了。
以后的人們,或許只能從一些視頻上,看一看這誕生了二千多年的華夏老藝術的碎片了。
帶著一股難以言說的情緒,周恒稍作了一會兒的停留,也就離開了。
他是俗人,雖然不樂于見到這樣,但也真不知道能做些什么。
歷史總是向前走的,在走動的時候,總是會掉下些東西,再裝上點新東西,這樣才能不斷持續向前。
再不舍也不會改變。
周恒去找到了拖車,也就回去了。
回到家的時候,日已偏西,村里已是炊煙裊裊。
很多農村已經不燒柴了,液化氣啊、沼氣啊,各種都有,但這里因為背靠著山,枯枝什么的柴禾很充足,也不用錢買,所以就還一直燒著土灶。
土灶做的米飯有一層焦黃的鍋巴,吃起來很香。
周恒把車停好,拿下了拖車出來,李蕓蓮從廚房端菜出來,看見了,問道:“這是什么?”
“拖車啊!以后曬東西啊,拖點小東西就用這個,能減輕體力活。”周恒介紹著使用方法,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