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連桶都不給我提,我為什么要告訴你?”
“那我現在給你提行不行?”
“那你提著啊,后面還有的,你要一直提著。”
于是,王睿就從胡金華手里接過桶,自己提著。
周恒感覺說了這么多話,口都干了。
他深感到了姐姐帶孩子的累。
他在地上尋摸著,又找到了一個黃豆大的洞,然后又挖了一只出來。
王睿忍不住了,又問道:“舅舅,這到底是什么?”
“知了猴。這是知了的幼蟲。考考你的生物知識,知了的壽命有多長?”周恒反問他。
王睿回答:“不知道,我們又沒學過這個。”
周恒告訴他:“知了這種東西,你看它天天嘰嘰叫很吵是不是?它到這個狀態,已經只能活個把月了,但在這之前,它一直躲在地下,活個三五年,甚至還有活十幾年的,最高記錄是活十七年。”
王睿睜大了眼睛。
大自然的生物課,果然比書本上講得精彩。
周恒說道:“知了有翅膀會飛的時候,就是交配期,雌的產卵很害人的,全部都產在最嫩的樹枝頂上,讓卵孵化后就直接吃嫩枝,禍害樹或者莊稼,到秋季的時候,它就躲到地底去了,一直在地底猥瑣發育,到處打洞,專門吃樹根里的汁,很害人啊!”
王睿有點懂了,看著從地底刨出來的這東西,他問道:“這就是它的幼蟲啊?”
“嗯,這東西在地下吃了三年的樹根,現在要到地面上來交配繁殖了,一產就是一大窩啊!趁它現在還沒變之前,趕緊抓住它,油炸了來吃,為樹林和莊稼做件好事。”周恒回答。
挖出來的知了猴,要趕緊裝泡在水里,免得它開始變化。一會兒洗干凈后,用鹽水泡泡,濾干了水用油炸,非常好吃,還很有營養。
這東西可能北方人吃得多,南方人比較少吃,但周恒這里會吃這個。
等蛻了殼變成了知了,長出了翅膀,那就不好吃了,只能撿蟬蛻賣錢。
周恒小時候也撿過知了殼賣錢的,那時候賣了幾塊錢,還特別有成就感。
其實古人對知了,還是很有好感的,為其寫詩作賦不知道有多少,山水畫里也有很多以蟬為主題的。
這還不算,古代人的玉雕,有很大一部分都喜歡雕蟬,用來做佩飾和冠飾,這種愛好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
據說這是由于古人認為蟬性高潔,出污泥而不染,不食雜物僅飲露水為生。
《屈原列傳》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由此可見古人對蟬的評價。
然而他們都沒有提過,蟬是靠吃樹汁或者莊稼來活下來的——可能農民有沒有收獲,跟他們無關吧。
在“君子無故玉不去身”觀念的影響下,估計文人士子們都認為,佩戴上象征著高潔的玉蟬,會讓他們更顯得像君子,于是就巍然成風了。
而再后來,又有“蟬聯第一”、“一鳴驚人”等這樣的額外寓意,就更受人歡迎了。
就算是現代,也有不少人愛買玉蟬,再一個大概就是玉白菜。
天色越來越暗,胡金華和王睿也跟著他一起找這種洞,幾個人也挖了三十多只。
這時,又聽到周瑛在山下喊:“王睿,小恒,小胡,下來吃飯了!”
今天的晚飯比往常要遲點。
但對于農村人來說,農忙的時候,這個點經常還在地頭干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