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周恒給上兩次替他出貨的司機打了電話,約好時間,然后在家里準備一下,看看小雞、兔子的情況。
小雞長得很快,已經基本上換好顏色了,白的黑的花的麻的,各種都有,在果林里上躥下跳,不輸大雞的活潑。
現在它們依舊吃細米,但在果林里吃些草籽、找些蟲子吃吃,或者再吃點扔上來的菜葉子,這些習慣跟大雞差不多。
再有兩天就可以直接跟大雞一樣,吃粗糧食了。
另外還有一樁事情,這雞再長個把月,就要準備把不大必要的公雞給閹了,這里也叫“線雞”。
因為這一大批六千多只雞里,買時就有公有母,母雞可以全部下蛋,而公雞太多好像沒多大用,而且公雞過多,會好斗,整天挑釁打架耗費精力,不長肉。
所以,就需要閹掉一部分公雞,讓雞的公母數量達到一個平衡。
被閹掉的雞,一般就叫線雞。
公雞被閹成線雞后,雞冠、尾巴等等這些雄性特征就不太長了,所以沒有大紅冠子、長尾巴等等提升顏值的東西,而且也不能打鳴。
所以公雞、母雞、線雞挺好分的。
實際上,線雞失去了雄性特征后,吃得多,不好斗,長得快,一般會比普通公雞肥而多肉,而且有些線雞還能孵蛋,很好管理。
現在,據說閹雞的行當也快失傳了,周恒真是有些擔憂。
他記得小時候,每年三四月份,就會有一個高個子的中年男人,背著他的工具,在各村穿梭吆喝,聲如洪鐘:“線雞喲……線雞喲……”
因為各家都是開春后抱的小雞,所以長勢都差不多大,基本上周邊很多村的雞,都是他一個人包了。
那時候他還小,不懂事,和很多小伙伴跟著那線雞師傅,一家一家的看,看他閹雞。
那個人有一張大網,再或者人們早上把要閹的雞留在雞籠里,等他來了就再轉到他的大網里,一只接一只的閹。
一只雞不到一分鐘就完事,閹完的雞扔到地上,蹦跳得依舊歡實,基本上不會出現什么失誤。
據說閹雞割下來的,有人給做成了菜,還認為很補,但他們這里沒人吃那個,都是扔掉了。
以前普通農村每家養個幾十只雞,家里來客人了,最先殺的就是線雞,因為肉多,而且不下蛋。
原來這項手藝也沒有人繼承呢。
以前都是線雞的師傅各村轉悠,現在不來了,養雞數量少的,就隨便繼續養著,來客了就殺公雞。
但周恒這里公雞不少,他必須要閹雞才行,要不然將來雞天天打架,也不是個事。
他問了父母,得知那個高個子線雞師傅現在老了,不走村穿鄉,但還是可以去他家去請,數量多他也愿意過來的。
老天啊,請保佑這位老師傅長命百歲吧!
不然,以后的雞都找誰啊……
中午吃過飯后,幫送貨的車來了,一家子忙忙碌碌,把一百只雞裝籠放上車,周恒拎上了一袋子野檸檬,坐上了副駕駛,出發。
路況好的話,明天上午可以到花城,正好。
路上,他和舊同事小陳聯系了一下,說了大概會到的時間。小陳現在正接待著愛德華,這兩天正是交易展最熱鬧的時間。
周恒到了后,辦完了自己的事情,再稍微休息一下,能趕得上和他們一起吃晚飯,然后休息一夜,第二天早上坐高鐵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