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恒把五花肉的皮刮干凈后,拿到廚房去煮。
各地做這個鹽菜扣肉的流程都是大同小異,區別可能只在肉和鹽菜的質量,自家做的當然是最美味的。
洗干凈的五花肉冷水入鍋,加入料酒、生姜、大蔥去腥,在鍋里煮軟,煮到筷子能插進的時候,就可以撈出來了。
然后,在豬皮上抹些自家做的醬,以調顏色,然后用牙簽給扎些眼透氣,接著在鍋里油炸一下肉皮這面,給炸出虎皮花斑的顏色。
放涼后,把肉切厚一點,一塊塊的擺進碗里,然后從滿壇子里拿出來的鹽菜在鍋里用油炒香,鋪到肉上面,拿到鍋里去蒸熟就可以了。
他們這里有一種專門做鹽菜的菜類,冬季才有,很少有人吃新鮮的,基本上都是做鹽菜用。
冬季腌好后,能吃一兩年的。
平時農忙時沒時間做飯,或者青黃不接正逢缺蔬菜的時候,這個就是桌上的常客。
以前周恒上學時,不知道帶了多少斤這樣的菜去學校。
像這種以前常見得有點嫌棄的菜,到現在市場里卻賣得很貴。肉吃多了之后,很多人還很想念這種味道呢。
不過,以前都是隨便用點油炒炒,哪舍得平時這樣燜肉吃啊——以前只有坐席(喝喜酒)時,才有這道菜吃。
不得不說,現在的生活水平確實提高了。
周恒一邊在灶邊幫著忙活,一邊回答老娘的各種問題。
比如石泉村現在是什么光景啊,那邊吃得怎么樣啊,她一來也是怕兒子在外面吃苦了,二來嘛,也是有點好奇。
畢竟是沒有去過的地方。
不知道到底有沒有傳說中的那么窮。
周恒說道:“其實哪里都一樣,有本事的,就已經在縣城或者外地買了房,只有沒辦法的,才繼續留在村里。”
他其實還能想象出,那里的支教老師會遇到的問題——稍有辦法的都搬出去了,孩子們不會扔在家里上學,所以留下來的,都是非常窮的。
很多人都有一個觀念: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所以想當然來說,這些窮孩子們也是非常沒有素質、難以教化的。
也不知道那些特別窮的孩子們,會不會受到重視。
其實,就周恒在那里住了幾天的感觀,孩子們真的還是非常知禮的。沒有父母們在家,爺爺奶奶也會教他們一些基本的道德禮儀。
只是他們的命不好,投胎在了窮人家罷了。
忙活著,一道道菜完成好,然后一起端出,到了吃晚飯的時間。
夏季在院子里吃得涼快,但現在就有點涼了,菜也涼得快,過兩天就要都到正屋里吃飯了。
鹽菜扣肉,排骨藕湯,以及一些平常的家常菜,一大桌。
周恒喊父親:“爸,這肉多吃啊,別舍不得吃。”
李蕓蓮夾了一筷子菜,說道:“你爸以前吃肉厲害,一頓吃兩斤肉都行,還要多吃肥的,現在年紀大了,不敢那樣吃了。醫生說要血脂稠,血壓高。”
那說的是以前,做體力活又多,而且隔了很長時間沒肉吃,就能吃很多肉。
現在嘛,生活條件好轉,尤其是周恒回來后,基本上每頓都沒斷過肉,油水足,體力活也輕松很多,自然是吃不了那么多的。
周恒就更加不提了,從來也沒有一頓吃兩斤肉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