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恒引進了幾臺超巨型的孵化機,一臺單次就能孵化五萬只蛋,完全可以滿足現在的需求。
現在手頭寬松,一臺大型機幾萬塊錢,根本不叫事兒。
提前招好的人手,現在就派上了用武之地,雖然忙,但并不亂,畢竟周恒已經有過一次大型孵化的經驗,現在總量雖然翻倍,但人手足,也忙得過來。
每天無非是到各家去撿蛋,登記數量——當初簽合同時,村里人只負責養殖,雞和雞蛋全部都是周恒所有。
現在各家每天撿好雞蛋后,專門有人負責接收登記,雞蛋需要放幾天后孵蛋最好,所以每天的批次需要票房。
活兒不難,只是數量大,需要仔細。
這么多事務,劉文林總負責,周恒也參與其中,這一陣的確過得很忙。
二代雞開始孵化了,意味著過不久,雞蛋孵出來后,三代雞的養殖也正式開始,周邊幾個村的支書們都有些急不可耐了,提前過來探探風,打探一下接下來怎么做,免得到時候手忙腳亂的。
來到龍溪村,就讓這些村支書們羨慕,大家都是一樣的村級單位,一樣的山村,看看人家改造成這樣,又漂亮,住著又舒服,還天天有游客前來光臨,增加村民的收入。
酸啊。
自己村有這樣的條件就好了。
但是現在他們還得求著龍溪村,跟著辦點養殖,慢慢起步。
不管怎么說,美好的明天在向他們招手,只要抱緊了龍溪村,抱緊了這個養殖項目,他們也有翻身的一天。
周恒現在是又要忙孵蛋事宜,又要忙接待他們,真是分身乏術。
21天后,第一批小雞孵出來了,三天后,正式開始分散養殖。
第一天的出小雞量就很可觀,達到了七萬多只,后面每天的數量都會增加。第一批先按每戶每天三百只的數量送到各家,以讓他們逐漸開始適應批量數目的養殖。
由負責該村的人員負責登記數目,每天運小雞的車都很繁忙。
而關于養殖的各項注意事項,都早就在簽合同時就說明了的,后面各負責人員也都去講解了多次,現在入手也可以說是順理成章,問題不大。
主要是農村人對養雞都不陌生,現在雖然數量大了,但是沖著收入著想,也會認真加以對待。
周恒租了幾輛卡車,每天一輛輛卡車載著啾啾叫的小雞苗,駛向周邊各村去,然后分發至每戶,以完成每戶五千只的平均養殖數量。
那場面,對于整個市鎮來說,都是不小的。
市里和鎮里再次表示了對周恒的支持,特派了幾個人員過來視察和慰問,以及新聞小組的宣傳。
一個養殖戶,帶動全村、再帶動周邊村的村民致富,將閑置山林的作用最大化的發揮,這本來就是值得肯定和宣傳的事情。
甚至省電視臺也派新聞小組過來采訪了,這幾天,省和本市的各大新聞電視臺上,都是周恒的身影。
他這種和別的大企業開工不同,因為是實實在在的造富了村里鄉鄰,所以省市在宣傳上面,也是不遺余力的。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實質性問題——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