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計安現在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留在走馬鄉的,每個村都時不時下去看一看。
至于扶貧路線,暫時還沒有看到十分有效的苗頭,只是走一些常規步驟,先修路,看看哪個村有些什么優勢,然后盡最大化的把優勢發揮出來。
至于到底有些什么樣的優勢,孫計安暫時沒有發現。
常規比如說種茶葉、種經濟類作物的,各村也不是沒有,基本上都是老年人在擺弄那些茶山,看不到年輕人。
但是這里的茶葉不出名,價格也不高,一年到頭也就是顧個生活而已,想賺多少那基本沒戲。
可惜了小罐茶沒有跟這里聯合經營,要不然,那么大的廣告體量下,也能帶富這里啊。
至于說種果樹什么的,那更是不提,多少很好的水果,都無人問津。一來也因為路沒有修,二來也真是太遠了,運輸成本大大增加。
比如周恒他們去年剛剛去石泉村時,那成片的銀杏樹林,每年結的白果,除了村民會撿點回去吃吃外,其余的就掉下來爛在那里。
那么值錢的果子都沒有人來收,何況其它的?
一來是太遠,二來是沒開路,這里有銀杏果每年爛掉的消息都沒有傳開去,甚至都沒有引發哄搶。
就這情況,還怎么扶貧啊?
他唯有先把路修了,再進行下一個步驟,但是感覺希望不大。
前陣子聽說周恒想再擴建個養牛場,喜出望外,他今天終于來了,正無事可做的孫計安,親自過來接他,和他一起把山地的承包流程辦完。
然后,周恒找了張峰,讓他們父子仨再幫他建個牛舍,適合五百頭牛的。
雖然父子仨都各自干著養雞,但這些天不用疫苗什么的,雞場的活兒也不算太多,他們也空得出來。
然后再在石泉村請一些小工,活兒就能盡快干完。
養殖APP似乎對初次養殖,癡迷于“五百”這個字數。養雞五百只也還罷了,羊也是五百頭,這所花的成本差別了幾千倍啊。
如今肉價正高,導致了各種國家補貼養殖行業,于是催生了大量的養殖涌入,一下子,牛犢、羊羔、豬苗這些也是直線漲價。
養殖行業從來就沒有定數,遇到入苗成本低、出欄時價格高,那就叫運氣好,可以大賺一筆。
而如果相反的話,入苗成本高,出欄時價格又低,那就倒霉了,有可能辛苦一年只保個本。
這是完全有可能發生的,比如現在大量的養殖戶一起涌入,供貨量不足,自然就拉高了入苗價;
而大家都是同時入苗的,出欄時間也會差不多,到時候大量的肉同時涌向市場,價格又會低得讓人想哭。
如果運氣再差一點,遇到個什么瘟病的話,那就什么都別想了,老實去打工還債吧。
周恒前一段時間沒有去開始黃牛的養殖,部分原因也因為牛犢價格正在高位。
現在雖然也沒怎么降下來,但是他現在手頭的事情閑下來了,不那么忙,倒是可以搞一下。
想完全等牛犢降價,那不知道何年何月,手機APP也沒給這方面的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