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叮當當……”
二月十四日上三竿,在離開山丹之前,張淮深在劉繼隆的陪伴下,來到了山丹的匠作坊內。
坊內叮叮當當的打鐵聲絡繹不絕,對于旁人來說可能十分吵鬧,但對于二人來說卻十分悅耳。
科技就是生產力,而在如今這個時代,冶金技術無疑是最重要的科技之一。
百余年前,李白曾在大唐冶金發達的秋浦寫下“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的詩句,而今的山丹雖然遠不如秋浦,但其規模卻也不小了。
劉繼隆雖然不懂冶金,但通過集思廣益和他的觀察,最終還是將山丹的土高爐與鼓風車進行了改造。
改造的結果就是,原本月產鐵料兩萬斤的匠作坊,如今達到了月產三萬五千斤的程度。
曾經占地兩畝的匠作坊得到了擴建,如今面積達到了十二畝,工匠也從原本的三十多人,增加到了如今的八十四人人。
“你這匠作坊,都快趕上張掖的匠作坊了。”
望著面前忙碌的場景,張淮深十分滿意,而劉繼隆也好奇道:
“張掖人口眾多,拉出幾百工匠并不困難吧……”
“嗯?”張淮深瞥了他一眼,語氣中帶著幾分無奈。
“張掖的鐵全靠你這邊供應,鐵料跟不上,有再多的工匠也沒用。”
“這次你東略,竟然沒抓些番人回來做礦工,這倒是讓我有些遺憾。”
見他這么說,劉繼隆連忙解釋道:“鄯州的那六千口漢人說不定什么時候就會抵達,我擔心甘州糧食不足,這才沒有俘虜番人做奴仆。”
“況且此次解救的百姓也不少,我準備將老弱婦孺歸于耕者,壯丁暫時挖礦、制甲。”
“等到山丹秋收,倉中糧食充盈,再東略俘虜奴仆挖礦也不遲。”
劉繼隆也舍不得殺死那些番人,可糧食這個問題擺在眼前。
這個問題不解決,他寧愿花糧食養漢人,也不花糧食養番人。
番人一旦多了就生亂,而漢人變多,只會讓山丹更加穩定。
“我知道。”張淮深表示理解,同時他不免看向制甲的工匠,抬起下巴詢問道:
“你這制甲的工匠就有六十多人了,一年下來恐怕能制甲六百。”
“張掖那邊雖然從你這里拿走了八九萬斤鐵,可大部分都用來打造農具,只有少量用于制甲。”
“敦煌將甘州的兵額提高到了二十五團,張掖那邊早已開始募兵訓練,但還有一千二百多人沒有甲胄穿戴。”
“除此之外,肅州、瓜州、沙州、伊州也有三千多兵卒沒有甲胄,近三萬百姓還沒有用上鐵質的農具。”
“今年秋收之前,我希望你能東略些番人做礦工,把鐵料的產量往上抬一抬。”
“早些將我軍這近五千輕兵裝備上扎甲,我軍也能早一步收復涼州。”
張淮深訴說著河西的不容易,劉繼隆聽后只覺得汗顏。
他可以肯定歷史上的山丹根本達不到如今的鐵產量,但即便如此,想要滿足張淮深所需的鐵料,也最少要高負荷運轉兩年。
換做之前的效率,那最少要三四年。
這么一想,提高生產力遠比攻城掠地要重要多了。
歷史上張議潮與張淮深花了七年時間才積攢了足夠的家底進行東征,而今自己弄出了河西犁、水轉翻車和改良版高爐,便直接把時間從七年縮短到了兩年。
按照這個進度,他們應該能在兩年后發起東征。
若是甲兵比歷史上還多,那收復的速度也將更快。
想到這里,劉繼隆只恨自己前世在學校時沒好好學習。
“書到用時方恨少啊……”
唏噓之余,劉繼隆也對張淮深做出了承諾:“刺史放心,我會好好經營山丹的。”
“嗯。”張淮深頷首,隨后與劉繼隆繼續逛了逛匠作坊,末了便走出匠作坊,向西門走去。
他在張掖還有許多事情,不可能在山丹逗留太久。
這次來山丹的目的已經達到,是時候返回張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