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眾人的質問,悉頡厲聲呵斥:“先聽完再問問題!”
在他呵斥后,兵卒們這才消停下來,而尚鐸羅也繼續發揮起來。
“刺史說了,往后幾年他會收復隴西失地,因此我們跟著他注定要奔波,過幾年的苦日子。”
“刺史不想欺騙我們,所以他讓我們自己選擇。”
“不愿意走的,可以留在山丹安居樂業的,不用擔心和家人落戶山丹的問題,刺史也會為你們安排二十畝的府田。”
“愿意走的,你們可以帶著家眷隨軍出發,等我們打下河州就能安定下來,不過很有可能要過幾年喝粥吃野菜的艱難日子。”
“現在刺史給我們的話說完了,具體該怎么選,你們自己看著辦。”
“愿意留下來的站左邊,不愿意的站右邊,現在開始!”
尚鐸羅說完,便主動帶頭走到了左邊,而悉頡緊隨其后。
在二人選完后,軍中的小節兒、五百戶長、百戶長等等中低下層軍官紛紛站到了左邊,哪怕他們知道接下來會很艱苦,可他們還是選擇跟隨劉繼隆。
在他們選完之后,大批鄯州兵卒也跟著站到了左邊。
他們雖然豪橫,可卻知道誰對他們好。
劉刺史讓他們讀書,給他們飯菜和肉食,還會關心他們是否消瘦,為他們家眷安排,光這些就足夠他們對其死心塌地,更別提他從不虧待陣沒將士的烈屬了。
此前鄯州軍的兵卒也曾陣沒沙場,可劉繼隆帶給這些兵卒身后烈屬的東西卻多的讓人難以承受。
在這個時代的河隴地區,參軍當兵就是為了吃口飽飯,而劉繼隆不僅讓他們吃飽了,還給了他們很多其它節度使、乞利本不能給的東西,這就足夠了!
不到一刻鐘的時間,一千精騎除了新編入的那一百多人外,其它人都站到了左邊。
那一百多名兵卒面面相覷,最后又走過去幾十人,剩下不到一百人選擇留在山丹。
對此,尚鐸羅和悉頡也沒有生氣,而是讓留營的直白把他們的名字記下,連同他們的家眷一起登籍造冊。
如果他們繼續當兵,那自然在山丹當兵,如果不愿意,則是把甲胄上交就足夠,衙門會分給他們田地和屋舍。
不到一個時辰,尚鐸羅和悉頡就做完了一切,而營盤內所發生的事情和新造的戶籍冊也被直白匯報給了劉繼隆。
“九百二十四人,他們的家人怎么辦?”
山丹衙門內,燭火飄零,馬成翻閱文冊后遞給耿明,同時抬頭看向劉繼隆。
面對這個問題,劉繼隆沉吟片刻后才道:“選出中男作為民夫隨軍,其余家眷留在山丹。”
“另外讓悉頡帶著一百二十四人留下,等待我們拿下嘉麟、姑臧、昌松后,護送其余家眷前往昌松。”
“至于尚鐸羅,讓他帶著八百精騎跟隨我們東征。”
話音落下,劉繼隆掃視正堂內的所有人,目光停在崔恕身上:“你暫時留在山丹,等我拿下昌松再視情況而定。”
“是!”崔恕作揖應下。
對此,劉繼隆并不擔心沒有懂文識字的直白可用,畢竟掃盲班弄了一年半,最早的那批兵卒已經可以書寫書信,只是說話比較直白罷了。
對于劉繼隆而言,只要他們能登籍造冊就足夠,等自己安定下來,再開展掃盲也不遲。
不過在此之前,有一件事情十分重要,所以劉繼隆對崔恕交代道:
“山丹最開始那批工匠得帶走,不管是哪個方面的,都讓悉頡護送他們和家眷們一起去昌松。”
“是!”崔恕明白這些工匠的重要性,連忙應下。
雖說沒有他們,劉繼隆也能根據所收復城池的工匠來重新培訓。
但如果有了他們,就不用劉繼隆親力親為,而是由他們傳播知識就行。
這批工匠數量不算多,各行各業加起來也不過一百二十余人,算上家屬也不過七八百人罷了。
帶走他們并不會影響山丹現有的冶金、手工業體系,所以劉繼隆也不擔心張淮深會阻攔,而且這也是張議潮承諾過自己可以帶走的人之一。
這般想著,劉繼隆掃視眾人道:“都回去休息吧,明日辰時東門集合!”
“我等告退!!”
眾人作揖行禮,先后退出了衙門正堂,而劉繼隆也返回內堂簡單休息了一夜。
這一夜并不太平,城內每戶百姓都在為自家即將上戰場的男人而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