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朝廷與黨項動兵,家鄉遭官兵劫掠,只能外逃前往靈州。”
王氏老老實實說著,劉繼隆聽后唏噓,只道:“兵過如匪,只是苦了你們這些百姓。”
“這倒不是,至少節帥麾下的兵將在老婦看來,比官兵強了太多太多。”
“若是天下官兵都如節帥麾下官兵一樣,那百姓也就能享受太平了。”
王氏解釋著,劉繼隆苦笑幾聲。
隴右軍可是他耗費大力氣帶出來的軍隊,哪怕就是他都不敢保證隨著隴右軍不斷擴張,軍中兵將能否保證眼下軍紀。
對于王氏,劉繼隆想了想后詢問道:“單稱呼你為王氏,未免不好,具體姓名可有?”
王氏沒想到劉繼隆竟然如此平易近人,不免有些感動道:“幼時父母喚我三娘子,旁人喚我張三娘子,嫁做他人婦后,便只稱呼我為王氏了。”
妻冠夫姓大致在漢魏之際構成雛形,到南朝末期蔚成風氣,到唐代已經穩定下來。
大部分女子在官府的簿籍上,往往是沒有什么名字的,只有嫁做他人婦,才能冠以李氏、王氏,阿李、阿王……等稱謂。
這種稱謂只有在依附丈夫的前提條件下才能被認定,如果丈夫已故,或因其它原因需要她們以法人資格或獨立人身份出現于公共場合、官私文件中時,才能被記錄在紙張上。
劉繼隆記得不錯的話,妻冠夫姓將會在五代達到巔峰,各種張李氏、王張氏等等稱謂會接踵而至的出現。
“衙門既然給你們記載了姓名,便可不用夫姓來稱呼自己。”
“日后在這內院中,你們姑且稱呼自己的姓名即可。”
在生產力沒有達標的時代下,所謂解放婦女就是一句空話。
劉繼隆不認為自己能把生產力提升到近代的程度,也沒想過什么解放婦女,不過該有的姓名還是得有的。
妻冠夫姓這種事情,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晉室南渡,漢人勢衰,百姓不得不同宗聚居求得生存和發展,以此將妻冠夫姓作為增進家族成員凝聚力的辦法。
南北朝的陋習,本該在漢人重拾山河后廢除,卻不想一口氣傳了上千年。
讓它在自己手中廢除,倒也不錯。
這般想著,劉繼隆對張三娘子道:“日后我便稱呼你為張嫂了。”
“節帥!這不行啊!”張三娘子嚇了一跳,劉繼隆卻笑道:
“你比我大,我稱呼你做嫂嫂才是正常的,你既然知道《隴律》,也該知道《隴律》乃我撰寫。”
“我既然寫了婢民平等,那又為何寬以百姓而苛刻你們呢?”
“你若是不想我稱呼張嫂,難不成想讓我稱呼你為張姑母?”
“節帥!您別折煞老婦了。”張三娘子被嚇了一跳,劉繼隆卻樂得哈哈大笑。
“既然如此,便稱呼為張嫂了!”
劉繼隆拍案決定,張三娘子也不得不點頭稱是。
畢竟是照顧自己起居的人,劉繼隆對他們還是比較寬松的。
若是虐待了哪一人,使得他在飯菜里對自己下毒,亦或者在自己放松時給自己來一刀,那劉繼隆可真是無處喊冤。
雖然具體的人名說不出來,但劉繼隆記得歷史上被廚子和婢女干掉,或者差點干掉的人可不少。
他可不想步這些人的后塵,因此還是禮遇點比較好。
想到這里,劉繼隆對張三娘子道:“對了張嫂,院內是不是有三位娘子在院里?”
“回節帥,三位娘子已經在院里住了大半個月了。”張三娘子連忙回答,同時詢問道:
“節帥如今回來了,可要尋她們過來?”
“尋過來吧。”劉繼隆頷首,而張三娘子也恭敬回禮,隨后轉身吩咐起了婢女、健婦們:
“去請陳娘子、郭娘子、胡娘子過來吧。”
“另外為浴堂倒滿熱水,節帥稍后要沐浴。”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