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唏律律……”
秋收時節,百姓們高興收割著粟米,而衙門的官吏也在兵卒的護衛下,帶著一輛輛挽馬車來到城外。
隴右人口不多,百姓大多都在城內居住,城外耕種,只有少量人口大州會在城外不遠處設立鄉村。
作為隴右人口第二的岷州,自祐川縣向溢樂縣的五十里路程中,便設有一個大樂鄉,下轄三個村。
大樂治所為大樂村,這個村子設立于四年前,而另外兩個村子都是去年設立,安置的也都是山南西道遷入的百姓。
大樂村的百姓不同于另外兩個村,它的百姓都是從和政縣分出的百姓,今年是三年蠲免后的第一年,也是收取稅糧的第一年。
正因如此,大樂鄉民團的校尉、旅帥、隊正、伙長等基層鄉吏都湊到了一起。
隴右施行的是民團制度,這樣有利于集合開墾公田,也比較方便分糧。
事實證明,這個制度在短期確實不錯,例如大樂鄉就設民團一個,治三村二百余戶,其中大樂村八十九戶,有旅帥一人、隊正兩人、伙長九人。
村內屯墾,以旅帥下令,隊正傳遞、伙長召集,男丁外出開墾公田、女眷在家制作麻布。
開荒期間,糧食由民團校尉、旅帥前往縣倉取糧,每月一趟。
取糧過后,糧食由縣衙直白監督校尉發給各旅、各隊、各伙、各戶。
三年開荒結束后,民團編制依舊保留,但是不再向縣倉取糧,而是在每年夏收、秋收兩季繳納稅糧,正如當下的大樂村一樣。
“張直白!”
隔著老遠,大樂村口的一名四旬壯男便上前迎接起了這支來自縣衙的稅糧隊伍。
兩名直白,二十輛馬車,二十名甲兵,這就是來大樂村征收稅糧的隊伍。
“王校尉……”
被稱呼張直白的人讓隊伍停下,隨后下車對這名四旬壯男作揖,顯然雙方十分熟悉。
客套過后,張直白看向遠處等待秋收的八十九戶大樂村百姓,隨后點頭道:“可以開始收割了。”
“是!”被稱呼王校尉的大樂鄉民團校尉連忙作揖,轉身便開始吆喝眾人收割糧食。
與此同時,二十名兵卒也將挽馬車上的東西搬了下來。
兩張桌椅,上百個口袋,以及一大一小兩個“官斗”。
把這些東西擺好后,那二十名兵卒便留下五人看守甲胄,其余人下田幫助百姓收割糧食。
田間是收割糧食的百姓和兵卒,鄉道上是坐著觀望的兩名直白和大樂鄉的校尉、旅帥等六人,以及看守甲胄的五名兵卒。
面對坐在椅子上插科打諢的直白及民團校尉、旅帥們,看守甲胄的兵卒向他們投來鄙夷之色,但不為所動。
遠處村子一片祥和,大部分都是土坯搭茅草的土屋,屋子外用樹枝編個籬笆,在院內養著衙門發給的家禽。
兩個時辰過去,田間大片粟田被收割處理,糧食被裝袋堆放路旁。
一名婦人挑著扁擔從村里走來,不多時走到桌椅面前,將挑著的飯食擺上。
一碟炒肉,一碗燉雞,一碟炒白菜和幾碗米飯,這就是每桌桌上擺好的飯食。
“這又是殺雞又是殺羊,你們這真是太浪費了。”
兩名直白見狀,不免打趣起來,臉上笑容很濃,手也不自覺拿上了碗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