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摩鄢雖然沒有在劉繼隆麾下打過仗,甚至不知道怎么治理民生。
但為了成為多康之主,他早就明里暗里的派人打探劉繼隆在隴右所執行的政策。
他確實沒有自己的手段和政策,但他可以抄劉繼隆的。
劉繼隆能從一個牧奴變成如今的涼隴之主,必然是有一定道理的。
不過他的那些政策,有許多是吐蕃人接受不了的,所以他剔除了那部分,保留了另一部分。
攻入城者為民,而被攻下者為奴,并將奴隸賞賜給剛剛解脫為民的番人們。
這是他在麾下施行的其中一個政策,其它還有很多政策。
他將治下的稅收定為牧稅和田稅,田稅四稅一,牧稅五稅一。
所有的番民都有自己的私產,只需要老實登記交稅就行。
此外,他將自己麾下的制度更改的偏向唐制,亦或者說是隴右制。
他在多彌、磨禪川、西山等地設置了四個軍鎮,每鎮節制三軍,每軍節制三團、每團節制三個百戶、百戶下則是隊、十。
他為乞利本,乞利本之下設東本領軍鎮,東本下設東岱領軍,東岱下設節兒領百戶,百戶下則是隊長、十戶長。
除了軍吏和軍醫制度,他將隴右的軍鎮制度和“三五制”都抄了過來。
如今他麾下有四軍鎮,總兵力為一萬六千二百人,有民十萬,奴隸近五十萬。
只有民可以參軍領甲,而奴隸雖然也可以參軍,但卻沒有自己的甲胄可以穿。
不過好處就是他們攻入城內后,他們及其家人都會被赦免為民,還能獲得奴隸。
只要有上升通道,奴隸們就會奮勇殺敵,而不會想著如何造反,這是他覺得最好的政策。
想到此處,尚摩鄢看向諸將,當即開口說道:
“拿下西山八國后,我準備將你們有能力的子嗣集結起來,送往松州學習。”
“他們學習的耗費,由衛府出!”
沒有人不渴望知識,尤其是尚摩鄢麾下大部分都是部落頭領和平民。
他們比任何人都渴望獲得知識,因為只有知識才能讓他們的富貴長久,讓他們成為貴族。
“乞利本天恩!”
“乞利本萬歲!”
“乞利本……”
眾人紛紛獻媚,沒有他們這群曾經的吐蕃中下層,更渴望成為貴族。
大唐之所以能成為各國百姓心中的白月光,也是因為其文化、強大。
對于高原上的許多人來說,象王轉世劉繼隆治下的隴右,就是曾經的大唐。
“先別急著道謝,能被送過去的人,也是有標準的。”
“只有節兒及以上的將領子嗣,才能被送往松州,每名將領限制一名子嗣。”
尚摩鄢這話說完,諸將紛紛頓住,但即便如此,他們還是對尚摩鄢感激涕零。
瞧著他們的模樣,尚摩鄢更加得意。
他相信憑借“就學松州”這個政策,就能讓許多中下層將領奮勇殺敵。
反正西山八國還剩五個,而且南邊還有廣袤的土地等著他去征服。
拿下整塊多康后,他或許也能向吐谷渾和更廣袤的疆域擴張,取代如今的吐蕃,建立一個新的大吐蕃!
尚摩鄢的思緒已經飛遠,不過他的想法,卻通過松州的官道,送往了臨州的狄道城。
“就學松州,他還真是敢想。”
冬月下旬,劉繼隆身穿棉袍,站在臨州大學的朱門前,臉上饒有興致的閱覽這封來自尚摩鄢手寫的書信。
尚摩鄢的想法,就是組織一批學子去松州學習。
以每人每年二十頭牛的學費,在松州就讀小學和大學。
除此之外,每個月還將送二百只羊前往松州,作為這群學子的吃食開銷。
“節帥,您不會真的同意吧?”
站在劉繼隆面前的參軍崔恕忍不住詢問,臉上寫滿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