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知溫(張淮銓),參見節帥……”
隴西縣衙內,隨著楊知溫與張淮銓走入正堂,二人當即便看見了坐在主位的劉繼隆,隨即行禮。
“德之兄何必見外,大郎君也是如此。”
楊知溫畢竟是劉繼隆和封徽的媒人,張淮銓又是張議潮的長子。
于情于理,劉繼隆都不會對二人擺什么架子,除非二人觸及到他的底線。
示意二人坐下后,劉繼隆也開始與二人談起了正事。
“朝廷需要糧食,不知準備作價幾何采買?”
“這……”張淮銓看向楊知溫,他就是負責押運和護送楊知溫,具體的生意他可不會談。
楊知溫見狀作揖,接著說道:“朝廷的想法,自然是將價格壓得越低越好,此事由下官提及不好,不如由節帥您提出吧。”
“此次我們前來,一共帶了數十萬匹絹帛綢緞,值錢約六十萬貫。”
“下官本想建議朝廷出錢采買,但想到節帥您幾次從中原采買商貨,不如將這些綢緞也運來,走絲路販往西域而去。”
他想的倒是周到,而且也足夠開門見山,畢竟兩人交情在這里。
“每石一貫五百錢,這批絹帛綢緞,我可以出糧四十萬石。”
“不過我頂多把糧食運到武山縣,其余則是交給朝廷自己運輸。”
劉繼隆話音落下,楊知溫不假思索的應下:“價格不算高,朝廷應該會應下。”
“不僅如此,后續下官也能說服朝廷,繼續從節帥此處采買。”
“嗯”劉繼隆頷首,但提醒道:“這批絹帛綢緞,我起碼需要三四年才能消化,余下的交易就必須用錢幣了。”
“這是自然。”楊知溫連忙頷首,同時給劉繼隆帶來消息道:“節帥可知道河淮盜寇作亂的事情?”
“自然知曉!”劉繼隆回應過后,這才說出自己所獲的情報:
“聽說他們兵分南北,分別往兗州、楚州攻去。”
“沒錯。”楊知溫沒有遮掩,畢竟在他看來,劉繼隆可是他日后的退路。
如今天下局勢變化莫測,但總體來說是越來越差,說不定什么時候就會分崩離析。
皇帝李漼雖然舍得放權,可朝中那么多大臣,又有幾人有真才實學?
天下諸鎮節度使中,許多節度使根本不知兵,如這次圍剿龐勛、王仙芝的節度使中,近半根本沒帶兵打過仗。
楊公漢這種從未帶過兵的官員被龐勛設伏擊潰是正常的,可朝中大臣卻覺得十分不可思議,似乎世家子弟帶兵出征,如龐勛、王仙芝這種軍將就該俯首就擒一樣。
“朝廷以王式為淮南節度使,李福為河南東面討擊使,分別對付王仙芝和龐勛。”
楊知溫將自己知道的情報說了出來,這倒是劉繼隆暫時還沒有收到的情報。
他在腦中思索,首先便是替王仙芝感到惋惜。
王式此人能力極強,若非早年投靠王守澄而被皇室忌憚,說不定能建立不錯的功勛。
如果朝廷派王式去圍剿王仙芝,劉繼隆估計王仙芝恐怕很難做大。
畢竟歷史上王仙芝連曾元裕都打不過,更別提王式了。
倒是李福去鎮壓龐勛,劉繼隆卻是不太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