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節帥您的意思,每戶發耕牛或挽馬一頭,十五歲以上者發農具一套,每月發糧按照大口五斗、小口三斗五升。”
“百姓得知了我們不收雜稅,只收正稅,還發糧食農具給他們開墾耕地后,眼下都不再鬧著要回去了。”
高進達笑呵呵的,十分高興。
劉繼隆聽后也微微頷首,接著說道:“糧食和農具、畜力只是基本的,除此之外的石炭、油、鹽、醬、醋、茶也要配給上。”
“按照每戶每月二斤的標準,會不會太多?”他詢問高進達,高進達則是坐在位置上敲打了幾下算盤,隨后搖頭道:
“倒也不算多,但三年內總計支出的錢糧不會少于三十萬貫、三百萬石。”
“三年之后,六州頂多能開墾七十萬畝耕地,算上現在的耕地,即便有一百萬畝耕地,每年稅收也不過三十萬石。”
“按照這個速度,最少需要十二三年,才能把本錢收回來……”
高進達看向劉繼隆,似乎在詢問他,要不要做這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在他看來,將這二十幾萬百姓遷往河臨渭三州才能實現利益最大化,因為有現成的公田可以均分。
不過劉繼隆肯定不會將這些百姓遷走,所以他就只能這樣為難對方了。
只是面對他的為難,劉繼隆卻笑道:“三年可不一定能讓他們自給自足,不過我也沒打算讓他們在這里待上三年之久……”
高進達聞言眼前一亮:“您還準備對西川用兵?”
他之所以沒有問北邊,是因為劉繼隆如果要對北邊用兵移民,那肯定會把這二十幾萬百姓直接遷往河臨渭三州,沒有必要在這里賣關子。
“我會不會對西川用兵,取決于朝廷派楊知溫來的意圖是什么。”
劉繼隆開誠布公,高進達聞言頷首:“楊參軍已經抵達文州,距離此地也不過四五日路程了。”
“若是能從他口中得知朝廷對我隴右的態度,那的確可以提前安排好許多事情。”
“不過就朝廷此前的態度來看,恐怕……”
高進達遲疑著不敢開口,生怕出口成讖,但劉繼隆卻不避諱這些,淡然道:
“朝廷要打便打,但最好是讓朝廷先動手……”
劉繼隆急于拿下六州,為的就是打破西川進可攻退可守的局面。
如今六州在手,加上隴右掌握黃河、渭河上游,不管朝廷從哪個方向來進攻隴右,隴右都處于居高臨下的地位。
朝廷唯一還能依仗的,便只有秦隴二州之間的隴山了。
“我們的存糧還有多少?”劉繼隆詢問起高進達,高進達聞言道:“三百七十余萬石。”
“不過我南下前交代過,所以隴右及涼州等十四州的衙門,都應該在收買百姓手中的陳糧。”
“按照往年慣例,最少能收上來二百萬石。”
高進達說完,劉繼隆便不假思索道:“馬上就要下雪了,到時候以糧食不易轉移為理由,把我們和朝廷的糧食貿易降低到每月五萬石以內。”
朝廷既然敢公開討論是否討伐隴右,那劉繼隆自然也要給予回擊。
糧食貿易還可以繼續,但貿易總量是多少,這得由隴右說了算。
“是!”高進達不假思索的答應下來,而劉繼隆則是繼續詢問道:“高駢這段時間在干嘛?”
對于高駢調往西川,劉繼隆也感覺到了些許奇妙。
只是面對高駢,他的壓力卻不如昔年那么大了。
畢竟昔年的隴右還很弱小,而今卻大不相同。
“高駢賑濟災民,把蜀州、彭州、嘉州無主的土地均分給西川境內的貧戶。”
“聽聞不到兩個月時間,便有數十萬百姓涌向三州,除此之外還從饑民中招撫上萬健兒,將西川兵馬裁汰后保留五萬兵馬。”
不破不立,尚摩鄢與祐世隆入寇西川,雖然擄掠走了大量百姓,但也有大批世家豪強跟著遭殃,憑空多出了許多無主之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