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點糧食,若是販賣衙門去買豬肉,最多也就能買七八斤肉罷了。
普通的隴右農戶,一年耕種下來,保留口糧之后,一家五口頂多能吃三四十斤肉,平均下來每個人每年所能吃到的肉食,也不過七八斤罷了。
不過得益于地廣人稀,野物倒也還算充足,加上隴右不禁弓箭,而且隴右民風彪悍,所以自行打獵吃肉的并不少。
若是換做河北、河南、淮南這種人口稠密的地方,別說打獵物,就是挖野菜都不見得有份。
不管是哪個時代都有“貧富”差距,隴右背靠絲路,相當于后世的特區,吃的過得自然就要好上許多。
不過等到二三百年后氣溫下降,海上絲綢之路成為主流,那隴右也只有漸漸沒落的下場,而江南與嶺南將會快速崛起。
想到這些,劉繼隆不免有些唏噓,畢竟隴右是他這一世的故鄉。
只是轉念一想,因為自己的存在,西夏與兩宋及后世的歷史都會消失。
隴右不會再因為宋夏的拉鋸戰而變得荒涼,而是會比歷史上多出數十上百年的太平日子,那最后的結果也就難說了。
明代因為蒙古屠西夏,加上西夏黨項化漢人的原因,沒有足夠的人口對西域進行輻射,但自己不會有這種煩惱,這也算好事了。
這般想著,劉繼隆在眾人吃飽喝足后向外走去。
不多時,眾人便離開了軍營,前往了都護府衙門。
軍營外,隴右的百姓正在已經播種結束的田間除草,當然也有不少提前播種的麥田麥子已經長得很高,再過一個半月就能夏收收獲了。
得益于劉繼隆改良的石磨,這些麥子也能精加工為面粉,制作為更為精細的面條。
比起胡餅,面條的口感無疑要好上更多,尤其是在不缺香料的隴右。
“眼下隴右耕地足有一千四百余萬畝熟田,另外還有四百多萬畝待熟的墾荒田。”
“若是朝廷不與我們開戰,繼續埋頭發展下去,十年之后,最少能夠開墾出一千四五百萬畝熟田。”
“到時候百姓的田多了,都護府的收入高了,也就可以降低賦稅了。”
高進達在馬背上說著,但緊接著又嘆氣道:“可惜,還是要打仗了……”
面對高進達這番話,劉繼隆微微頷首,但卻安撫道:
“朝廷打不進來,百姓該種地就種地,保境安民正是我們要做的。”
“以隴右現在所轄的土地,開墾出四千多萬畝耕地并不夸張。”
“若是能將隴右能開墾的土地都開墾完,日后再轉向河西開墾,那我漢家的足跡也將遍布西域,將西域徹底掌握手中。”
“即便朝廷出兵,也無法阻礙我隴右軍民發展的勢頭!”
劉繼隆這話對于眾人而言,未免有些過于驚駭。
畢竟河隴地區自先秦以來,鮮少有人口突破百萬的時候。
漢代雖然突破了百萬人口,但最后迎來的卻是戰亂。
若是河隴地區真的能開墾出四千多萬畝耕地,那最少需要三百多萬百姓才能耕種過來。
要知道關內道也就三百多萬口人,他們確實無法想象河隴有三百萬人口是什么場景。
畢竟掌握在河西、隴右歸義軍手中的河西、安西、北庭加隴右、劍南六州,一共也就一百五十多萬人口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