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咚……”
鳴沙縣南,擂鼓作響,號角悠長。
四千官軍步卒以前六十小隊,后二十小隊,分別組成曲陣及鋒矢陣。
兩陣先后梯次,朝著隴右大軍步步緊逼而去,左右兩翼騎兵更是以鋒矢陣緩慢前進,嚴防死守中軍兩側安全。
面對他們的不斷前進,曹茂并不慌亂,手中令旗不斷揮舞,結直陣的兩千五百馬步兵以前中后三個梯次不斷前進,左右兩翼的四千馬步兵也不知不覺中換上了比擘張弩更為小巧的角弓弩。
唐軍用弩有七,一曰擘張弩,二曰角弓弩,三曰木單弩,四曰大木單弩,五曰竹竿弩,六曰大竹竿弩,七曰伏遠弩……
七種弩中,只有擘張弩與角弓弩是單兵弩。
擘張弩為步兵所用,角弓弩為騎兵所用。
不過人在馬背上使用角弓弩并不方便,因此馬背上搭矢射弩并不簡單,難度不亞于騎射。
隴右軍中雖不敢說人人騎術精湛,但被選為馬步兵的兵卒,其馬術是沒有問題的。
角弓弩勢強,曹茂是準備依仗角弓弩來威脅官軍精騎,而官軍一方的李思恭、周寶等人也看到了裝備角弓弩的隴右馬步兵。
“直娘賊,這隴右怎地如此富庶?又是軍槊、又是硬弓十分,現在還有這么多角弓弩?!”
周寶及李思恭都臉色陰沉,甚至暗罵。
自開元以來,武人的地位雖然一直在上漲,但普通兵卒的質量卻不斷在下降。
地方節度使若是要訓練一支精銳,必然要將其養得虎背熊腰,如此才能負擔得起那沉重的甲胄與兵器。
天寶年間,在朝廷財政集中的情況下,也不過勉強維持披甲七成半、執弓十成、執弩一成的五十七萬軍隊罷了。
天寶之后,人口因為戰事而凋敝,即便增加賦稅,可始終比不上天寶開元時期。
這種情況下,天下所謂百萬大軍,又有多少能披甲執弓弩?
別說長江以南的那些官軍,哪怕朔方這種京西北八鎮之一的存在,也只能勉強做到執弓四成,弩一成罷了。
弓弩不足,自然需要區分弓弩手,但隴右卻不用。
隴右人均弓手,弩手更是不少,統帥只需要將弓弩手歸入戰鋒之中,前軍統帥戰鋒隊的將領自然知道該在何時以弓弩對敵,正如當下……
“嗶嗶——”
刺耳的哨聲作響,兩軍距離已經不到一百五十步。
隴右那兩千五百步卒分為三列,第一排的戰鋒便只有一千二百人。
饒是如此,哨聲響起后,三列兵卒紛紛止步,將手中盾牌及軍槊、長槍放在了地上,更換弓弩。
第一排戰鋒分為二十四小隊,隊正所率隊頭及執旗分別走到隊伍右側站立指揮。
每小隊前三排將士開始為擘張弩上弩矢,繼而瞄準敵軍。
小隊后兩排手執硬弓及箭矢,隨時等待軍令射箭。
時間一點點過去,當官軍踏入一百二十步后,曹茂揮舞令旗,戰鋒隊別將開始吹響木哨。
呼吸間,戰鋒隊的每小隊隊正紛紛射出手中箭矢,隨之而來的便是每小隊射出弩矢。
弩矢如驟雨突下,而官軍此時已經走至一百一十步內。
此時官軍那不足四百人的弩手也開始以擘張弩對射隴右軍,哪怕隴右軍的戰鋒步卒數量并不多,但其中亦有四百執弩者。
雙方對射旗鼓相當,弩矢如驟雨不斷落下。
周寶與李思恭、曹茂三人各自緊張,眼睜睜看著兩軍戰鋒距離縮短到六十步時,兩軍陣中更是令旗揮舞。
弩手舍棄擘張弩,更換為硬弓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