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窸窸窣窣……”
九月中旬,隨著秋收已然到來,受限于時間和官吏不足等問題。
高進達及曹茂等人,只能先組織百姓進行秋收,同時派遣白直和軍隊前往鄉村,按照田畝數量,先行征走三成五的田稅。
對于剩下的糧食,這些昔日只是權貴麾下佃戶的百姓們都覺得拿著燙手,想要交給朝廷,不敢留在手上。
高進達三人商議過后,決定派兵前往各鄉設置社倉。
京畿道、關內道共有五百六十七個鄉,故此需要發動當地百姓修建社倉。
社倉修建后,那些無主之田的糧食,仍舊按照此前權貴豪強與百姓約定的租子來分配。
有的世家豪強還算體恤佃戶,基本是四比六,世家收四而佃戶交六。
因此佃戶留下六成糧食后,只需要交出半成前往社倉即可。
不過三七比例的世家豪強,已經算得上極為仁德的好主人了。
關中大部分的佃戶比例是五比五,乃至六比四。
對于這些,劉繼隆得知消息后,則是規定交出半成即可,畢竟他也沒想用社倉來收割百姓。
象征性從百姓手中收走這些多出來的糧食,實際上也只是為了安撫這些被“馴化”的百姓罷了。
等到均田運動開始,并且他們已經適應當下的變化后,劉繼隆便準備繼續降低田賦。
除此之外,各鄉的社倉,也該定下日后征收田賦,當地的留存和起運標準。
這般想著,劉繼隆合上手中文冊,將目光放到了自己面前的官員身上。
此刻他坐在門下省衙門主位,下方坐著高進達、崔恕、韓正可三人,再往后還有四大參軍和六曹。
十三人坐在位置上,不用起身,只需要作揖稟告事情結果即可,正如當下。
“以三千余官員,六千多白直來治理京畿、關內這么多人口,著實有些困難。”
“白直的數量,至少是官員的三到五倍才足夠。”
高進達述說著如今面對的困難,見劉繼隆微微頷首,他繼續道:
“眼下各地的秋收都在如火如荼的進行,其中劍南道和山南西道的圖籍造冊已經到了收尾的時候。”
“最多再過兩個月,這些圖籍就能送抵長安。”
“京畿道與關內道的圖籍造冊,某以為可以與均田一同進行。”
“依舊按照舊例,登籍戶口后,同時對當地田畝進行丈量,丈量過后即按照口數均分田畝,不分男女。”
“這樣做速度雖然慢,但關內道和京畿道加起來官員不過三千七百余人,白直也不過八千之數。”
“今歲若是等待小學與大學從吏的學子畢業,屆時大概會有五千余名白直加入。”
“有了他們的加入,京畿和關內兩道的治理問題就能得到解決了。”
“最快能在來年入冬前,結束京畿、關內兩道的圖籍造冊問題。”
高進達話音落下,目光也看向了劉繼隆。
小學畢業的學子,年齡也不過十三四歲,雖說放在這樣的世道,已然是個小大人了。
但說到底他們年紀還是太小了,自家漢王若是不同意,那他只能另辟蹊徑了。
在他這么想的同時,劉繼隆也主動開口道:“小學的畢業學子,年紀始終有些小。”
“不過在他們之中,有不少入學較晚,年齡稍長。”
“某看過國子監的學籍冊,年十五以上,今年便要畢業的學子,數量在一千七百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