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人到孩童,他們都仿佛“活”過來了一般。
“把人分出去,仔細打探著咸陽周圍幾個鄉的百姓,每戶每口都分到了多少田畝,有沒有官吏爛收稅的情況。”
“是!”
劉繼隆吩咐一句,趙英便應下,隨后派出五十余人乘馬各自去打探,剩下五十人則是與趙英一同護衛劉繼隆。
劉繼隆目光掃視此處,不免說道:“放眼看去,十數里間無樹木,然此并非百姓之過。”
“待渭北、邠寧等處煤礦開采步入正軌,關中百姓便可買賣便宜之煤炭,屆時再種植樹木于官道兩側,用以行軍、商賈、百姓往來間遮陰。”
關中少樹木,不僅僅是缺乏修建屋舍的樹木,而是基本看不到任何樹木。
但凡可以作為燃料的草木,基本都被百姓拾取了。
這種愛占小便宜的性格,本是因為過往太過貧窮所致。
一束木柴不過十斤,卻也需要五文銅錢,頂多夠一戶人家兩日所用。
放在過往,百姓皆是世家豪強的佃戶,一畝水澆田也不過能收獲二百斤糧食,交五成租子后,百姓只能得到一百斤。
一百斤糧食若是拿去販賣,收獲不過七百文。
單這燃料,尋常百姓就需要一畝半的土地產出,才能供給全家燃料所用。
一戶五口之家,最少要為地主耕種四十畝土地,所得糧食才夠他們日常生存,且時不時還會因為天災而不得不向主家借糧,越欠越多,世代為奴。
如今漢軍來了,過往欠債一筆勾銷,加之漢軍分出田畝給百姓,百姓的日子已經好了起來。
但從收入來說,看似只增加了兩三成,但問題在于關中穩定后,各類物價都開始了下降。
此前一束柴要五文錢,而今卻因為戰亂結束而下降到了三文錢。
除此之外,油鹽醬醋茶及布匹等物都在降價,糧食價格雖然也降低了,但并未降低太多。
加上衙門常在農閑時征募百姓,支付錢、糧為工錢,百姓多了條謀生的路子,日子也就好過了。
實際上,只要大唐能保障吏治清明,大唐治下的百姓生活,也不會比漢軍治下的百姓差到哪里去。
不過可惜,大唐的官吏腐敗已經深入骨髓,只有推倒重來,沒有第二種可能。
這般想著,劉繼隆派出的那些快馬也在半個時辰內陸續歸來。
劉繼隆單獨面見他們,聽取他們述說咸陽原上的百姓情況。
總的來說,分地都是比較平均的,每戶不分男女,每口皆分五畝。
每戶人口不定,多則七八口,少則一二口。
從人均來講,這是沒有問題的,但從戶均來說,便有不少問題了。
不過這樣的分地方式,也給百姓營造出了一種多生多得的錯覺。
如今的劉繼隆,確實需要足夠多的人口,這樣才能實現他心中抱負。
“明日某會令高進達撥錢十萬貫置府中,你若所需,自取便是。”
劉繼隆看向趙英,交代道:“只是某要清楚,各縣百姓生活究竟如何,不可有所隱瞞。”
“末將領命!”趙英不假思索的應下,他清楚自家殿下在吏治上疑心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