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斛斯光你擔任河北都督,節制河北軍務。”
“末將領命!”聽到自己即將節制六州軍務,斛斯光連忙頷首作揖。
見他應下,劉繼隆這才繼續對二人說道:“自開元以來,節度使在地方坐大,已經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日后節度使的制度必須廢除,地方上的軍務可以交給你們,但政務只能由朝廷派遣的觀察使負責。”
“河北道的觀察使,暫時以羅隱暫代。”
劉繼隆倒是很想現在就把明代的三司制度搬來,但如今天下還沒有安定,并不適合大刀闊斧的改革制度。
明代的內閣六部三司制度,從中央集權下的皇權官僚專制政體角度來說,無疑比唐宋更加完善。
不過其中不少制度則是為了集權,顯得死板苛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明朝的財政制度。
明朝的財政制度本身沒有太大問題,但朱元璋為了防止一家獨大,因此沒有設立一個統一的中央統籌衙門。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權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壞處就是十分依賴皇帝的個人能力。
這套制度對朱元璋這種每天睡兩三個時辰就精神抖擻的精力強人來說,自然沒有什么問題。
哪怕是精力相對較強的朱棣,也能基本上運轉這套制度。
不過明朝也就這兩個人能玩好這套制度,往后的皇帝根本玩不轉這套制度,繼而產生了諸多衙門都有自己的倉庫。
例如皇帝有內府庫,戶部有太倉庫,兵部有常盈庫,工部有節慎庫,禮部有光祿寺庫,南京的戶部和工部也分別有自己的倉庫。
除此之外,還有太仆寺、太常寺等等衙門各自都有自己的小金庫,戶部只能統籌到自己能管到的錢糧,根本管不到其他六部和諸寺衙門的錢糧。
錢糧過多分管,造成的貪腐后果可比集中貪腐的后果要嚴重多了。
這些問題擺在劉繼隆面前,都需要他去補全后實施。
只有先解決中樞的制度問題,才能將三司制度下放實施。
這些問題,劉繼隆只能留到一統天下時才能解決,目前他只能用唐代遺留的那些制度來分化地方上的軍政權力。
讓斛斯光來守邊,劉繼隆還是十分放心的。
不過河北諸鎮被廢,劉繼隆也得想辦法重新安置安破胡等人官職了。
“設河東都督,節制河東全境,以安破胡為都督,崔恕為北都留守兼任太原府尹、河東觀察使。”
“此外,令高進達等人草擬章程,將各道節度使廢除,設都督節制軍務,觀察使節制政務、巡察,并舉薦合適的官員。”
“令調遣關西儲備的官吏東進,接管河北道諸州縣政務。”
劉繼隆吩咐過后,曹茂與斛斯光紛紛頷首應下,不多時便跟隨劉繼隆走入了營盤內。
兩刻鐘后,營盤內又有無數快馬南下,而關西和東畿的物資則是走運河不斷北運。
往后幾日,盧龍鎮內還未投降的諸縣都紛紛歸降,除了已經被契丹占據的營州外,盧龍全境已經為朝廷所收復。
劉繼隆沒有著急南下,而是將媯州的漢軍東調,準備穩住盧龍諸州縣后再南下。
只是隨著漢軍快馬不斷南下,潞縣之戰結果也在劉繼隆的示意下,不斷在河北大地傳播開來。
與此同時,王景崇也低下了頭,向劉繼隆奏表請降。
不過他的請降,只是名義上歸降,并承諾每年給出十萬錢帛作為賦稅,至于軍政則依舊由他操控。
劉繼隆自然不可能同意這種歸降條件,但他也沒有拒絕,而是在拖延時間。
在他拖延時間的同時,南方的安破胡卻高歌猛進,一連將魏州諸縣攻克,大軍將魏縣團團包圍。
按理來說,到了如此地步,魏博本就該投降了,可魏縣城內卻依舊沒有投降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