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北軍南征渡江,無非就是走鄂州、江州、采石磯罷了。”
“劉繼隆若是走采石磯,必然會遭遇我軍水師阻擊。”
“我若是他,定然走鄂州,鄂州最窄,且最容易渡江。”
“屆時他與高交鋒,我軍則可北上突襲淮南,奪取淮南。”
在李神福眼中,劉繼隆比高,也不過僅僅略微強盛些許罷了。
他們也不是沒有挫敗過高的進攻,藉此北上進攻淮南,還是有很大把握成功的。
不過對於他的想法,楊行卻有不同看法。
“我們若是北上,恐怕也不是劉繼隆對手。”
“聽聞劉繼隆在江北均分田地給百姓,又發糧食幫助百姓渡過饑荒,復耕田地。”
“如此維繫下去,淮南百姓必然心向劉繼隆,屆時我們即便北上淮南,也會很快丟失。”
“以某所見,倒是可以等劉繼隆與高決出勝負,繼而投靠任意一人。”
李神福聞言,臉色不免有些不自然:“還未戰便言投降,這恐怕有些不妥。”
見他如此,楊行搖搖頭:“自古以來,還未聽聞僅占據江東就能成事的。”
李神福聞言,哪怕再怎么不想承認,卻還是忍不住點了點頭。
“某觀宋節帥也有此意,故此還是不要節外生枝。”
楊行慰提醒了下他,隨后便看向輿圖:“就是不知道,這劉牧之接下來準備怎么做了。”
在他話音落下的時候,距離宣州千余里外,剛剛乘車進入鄭州境內的劉繼隆便先后收到了無數奏表。
“淮南六州已經收復,王尚書奏表詢問,朝廷是否調他回東都”
寬闊丈許的馬車內,曹茂接過奏表開口詢問,正在理政的劉繼隆則是一心二用,一邊理政,一邊回應曹茂。
“令他在江都休養,以其為淮南觀察使,儘快恢復淮南民生。”
“此外,李陽春應該也奏表淮南境內饑荒情況了吧,江陵有多少常平倉糧,盡數走水路轉運淮南。”
曹茂聞言,很快便在雜亂的桌案上找到了耿明的奏表,繼而說道:“江陵府內有三十二萬石常平倉糧,江陵糧價比較穩定,每石約七百錢。”
“江陵府庫內,可調撥二十萬貫採買糧食,走水路運往淮南,算上沿途損耗,運抵時應該能有四十萬石。”
“四十萬石糧食,差不多足夠淮南百姓撐到秋收時分,屆時可從江陵繼續調遣糧食支援淮南。”
“此外,山南東道節度使陳瑛奏表,自春分到如今,山南東道先后起運六十二萬石糧食前往河南道,運抵四十八萬七千余石。”
儘管說劉繼隆阻擋不了老天降下災害,但劉繼隆統一北方后,北方資源都能經他手調往各地。
如果沒有劉繼隆在河東、關中、隴右、劍南、山南等處大肆修復堰堤河渠,此次大旱所造成的影響,恐怕會比現在還要恐怖數倍。
不提別的,單說此前關中大半水利工程都破敗,土地拋荒問題十分嚴重。
但隨著劉繼隆對關中經營四年,關中的水利工程已經修復七八,拋荒的土地也重新復墾。
加上唐都東遷,二十余萬人前往了東都,進一步降低了關中人口壓力,因此在大旱下,關中不僅沒有發生饑荒,甚至還有余力支援其它地方。
“河北、河南、淮南這些地方受災的百姓,恐怕不下四百萬。”
“救令高進達,準備足夠的錢帛前往劍南道,秋收后採買足夠的糧食,走運河北運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