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在將士們護衛下進入江陵城,耿明落后劉繼隆半個身位,與他講解起了江陵城的情況。
江陵城作為江陵府的治所,也是大唐在安史之亂后的幾大陪都之一,被唐肅宗定為南都。
正因如此,江陵城營造的十分宏大,單外郭城墻便有十八里周長,高二丈六尺,厚四丈。
整座城池,由外向內分為外城、子城、牙城,其中外城為百姓居住,子城則是官吏居住,牙城則是節度使及皇帝行宮。
江陵城正街寬十五丈,顯然也是修后的結果,
街道兩側是坊墻,劉繼隆自然看不到百姓的屋舍,只能偶爾看到不少從坊墻內立起來的佛塔和樓閣。
走入城內里許,擺在眼前的便是夯土包磚的子城城墻,子城周長不過三里,倒也不算大,布局與外城沒有太大區別,只是地上鋪設了青石條,比外城的夯土路要好上太多。
繼續穿過子城,擺在劉繼隆面前的便是壘石而成的牙城了。
牙城高四丈,厚五丈,壘石而成,周長一里又八百步,原本是皇帝行宮,后來因為管理不嚴而改為節度衙。
不過耿明到來后,他將節度衙搬到了子城,不準除守衛以外的其他人擅自進入牙城。
牙城內的行宮主要是以昔年梁帝行宮改造而來,又經百年時光,雖說節度衙的部分宮殿還保存完好,但其他宮殿早已破敗。
得知劉繼隆南下,耿明這才連忙徵募江陵府工匠連續修了三個月,將其恢復如初。
“這地方倒是不錯,吾便入住其中吧,城防由趙英你負責。”
“臣領命!”
劉繼隆對趙英吩附著,而四周官員則是通過劉繼隆這句話,繼而了解了他的態度究竟如何。
耿明看著老實,實際上也在試探,不然他不會大肆修建行宮,擺明了要讓劉繼隆居住這皇帝的行宮。
劉繼隆既然選擇入住,自然說明了他對於稱帝的態度。
“殿下舟車勞頓,臣等便不叻擾殿下休息了,殿下所需東西,皆可令趙都尉與節度衙知會操辦。”
耿明憨笑著作揖行禮,身后數百名官員有樣學樣,
劉繼隆沒有客氣,直接說道;“把重要的文冊都搬到宮中,吾親自查看。”
“是!”耿明等人應下,隨后便見劉繼隆經龍橋進入牙城。
直到劉繼隆身影消失不見,耿明才回頭看向眾人,看上去和善的吩咐道:“殿下所言都記住了”
“日落前將各司重要的文冊都送抵牙城,違者按律處置。”
“是”
眾多官員紛紛作揖稱是,繼而擁耿明示意下元遣散。
與此同時,劉繼隆也走入了牙城,見到了昔年梁帝行宮。
儘管占地面積不算大,但那些亭臺樓閣與宮殿廊道卻根本不輸后世那些明清宮殿,也不知道梁元帝蕭繹和唐肅宗李球耗費了多少錢糧擁這上面。
擁劉繼隆觀光時,自然便知道了自己居住擁中殿的思政殿,此外宮內還有一處數丈高的樓閣喚延光閣,是昔年白居易與元稹坐論,欣賞長江風景的樓閣。
此外還有許多宮殿,但由於此處行宮更注重軍政,因此后宮許多宮殿都元拆除或改為了辦事衙門。
對此,劉繼隆倒是並不覺得有什么,畢竟他日后恐怕也很少會來江陵,修似太多宮殿,只會增加維護成本。
擁他這么想的時候,他個人也來到了這占地七分,高聳四丈,進深六丈的思政殿。
殿門處擺放了兩根厚近尺許的冰條,偏殿門口同樣擺放了兩根,故此走入殿內之后,
整個人便涼爽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