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瑛這廝過於鋒芒畢露,缺乏審慎,這主要得益於他年少立功,日后劉繼隆少不得敲打他。
只是眼下需要人來勸進,張瑛這廝雖然是軍中二代子弟,但在洛陽經營最久,由他勸進是最好的。
先讓他風頭盛盛,等到新朝定下再將其打落塵埃。
不過他畢竟是張昶的長子,劉繼隆不會一棒子將他打死,只是想要磨礪磨礪他的心性罷了。
學子下鄉,這本是最好磨礪心性的手段,尤其是對於少年人來說,
可惜戰爭打破了劉繼隆的布置,但也讓劉繼隆提前平定了天下,說不上好與壞。
自己如今要做的,無非就是裁汰老弱,精編軍隊后,將更多錢糧用於恢復生產,並在生產恢復后組織天下官學。
想到此處,劉繼隆拿起了戶部的奏表,而上面所寫的便是今年夏稅徵收所得。
由於江南的官吏班子大部分都還在用舊唐的那套,故此這次的數額肯定是不準確的,南方官吏中飽私囊的行為只有等關西官吏南下后,才能徹底解決。
饒是如此,今年夏稅所得也令人不由側目。
“稻麥五百五十七萬石,錦緞絹帛三百四十二萬匹,鹽鐵契礦等雜項三百八十五萬貫。”
劉繼隆坦然念出夏稅的主要收取情況,同時滿意道:“折色過后差不多有九百萬貫左右,若非因為天災而免除秦嶺淮河以北的六十六個州賦稅,興許還能更多些。”
“不過隨著時局平定,糧價與錦緞絹帛的價格下降,日后夏稅應該會略微下降些。”
對於朝廷定下的賦稅,至少在劉繼隆看來,十稅二已經是相當不錯的稅額了,但有些事情還是不得不防。
在如今官場風氣尚好的情況下,十稅二比原先混亂的稅制更公平,減輕了百姓的負擔,
不過隨著時間推移,隨著官場風氣變差,地方必然會出現巧立名目,加征雜項的情況。
如李淮,他可能根本想不到,自己不過每畝加征三文錢,結果就弄得民怨四起,叛亂不斷。
三文錢的加征確實不多,但落到地方頭上,官吏可不會免費去幫朝廷徵稅,諸如跑腿錢、火耗是少不了的。
如此三文變不斷翻滾,從最開始的三文翻滾到十三文,乃至三十文。
大頭都被地方衙門吃了個乾凈,朝廷只能撿小頭吃,所以自然覺得三文的加派不算重想要維持徵稅,降低百姓負擔,關鍵在於能否杜絕地方加征、攤派等問題,
從歷史看,每個王朝中、后期的稅收政策往往都是初衷良好,但執行中因腐敗、戰爭和財政需求,最終導致民不聊生。
劉繼隆雖然設置了都察院和按察使司,但他畢竟效仿的是明代,而明代這兩種制度雖然也極大扼制了貪官污吏,但依舊還是阻擋不了官場腐敗風氣的滾滾洪流,最后只能同流合污。
正因如此,劉繼隆才如此注重官學,才會將吏員納入職官體系中,給予了吏員上升通道的同時,又利用官學不斷培養新的學子,通過科考來選拔吏員,派往地方。
當官吏都需要考功,且都是流官后,地方上的豪強所需要付出的勾結成本自然提高。
為了每年考功獲得好的評級,官吏哪怕收受賄賂,也得多做表面功夫,例如興修橋樑、修水渠等等。
哪怕他們的初衷只是為了自己,但結果始終是好的。
“二三十年太短了———
想到歷朝歷代開國七八十年就需要面對土地兼併的問題,哪怕劉繼隆已經定下了攤丁入畝的政策,但他心里比誰都清楚,這只是治標不治本罷了。
地方豪強完全可以與地方官員勾結來兼併土地,通過攤派來將本該由豪強繳納的賦稅平攤給老百姓。
這種風氣自古便有,只是明清史料更為豐富,才顯得明清官吏更加腐敗罷了。
想要整治這種風氣,就只能保障都察院內部風氣沒有問題,以此才能保障都察院能不斷揪出這些害群之馬。
思緒此處,劉繼隆提筆對都察院進行完善,同時對趙英吩咐道:“敕令,御史臺併入都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