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隨著南衙旨意不斷發出,此次封爵的局面也漸漸明朗了起來。
如張議潮、張淮深、高進達、李商隱、崔恕、陳靖崇、斛斯光、尚鐸羅、馬成、張昶、鄭處、安破胡、張武、曹茂、王式等十五人獲封了世襲降等的郡王。
李陽春、竇敬崇、劉英諺、韓正可、楊信、陳瑛、王思奉、張淮澄等二十四人都獲封世襲降等的國公。
鄭畋、王建、王重榮、鄧儼、劉松、譚凱等三十六人獲封世襲降等的郡公。
獲爵并得到世襲降等資格之人,合計便是這七十五人,其中還有二十七人屬于追封,其子嗣降等襲爵。
除去他們外,劉繼隆還封了七十名縣公,一百多名縣侯和三百多名縣伯,以及五百多名縣子和一千二百余名縣男。
這些獲封爵位之人,所獲的并非世襲降等的爵位,其中大部分都是追封,其子直接襲爵。
但等襲爵之人離世,爵位便廢除了。
這群人基本都是與劉繼隆從河西走出前往隴西并建立基業,繼而戰死的將士。
當然其中也有不少人早已陣歿并沒有子嗣留下,所以只是追封。
饒是如此,實封的官員也在一千四百余名官員左右,使得戶部對于百官俸祿度支增加了六十多萬貫。
好在這其中絕大部分都不是世襲降等的官員,只要熬個二三十年,這些擁爵之人便會先后離世,為朝廷甩掉這個大包袱。
只是經過這次封爵后,洛陽城內擁有爵位者,不說隨處可見,但每個衙門總是能有幾個用爵之人。
哪怕只是最低等的縣男,品秩也是從五品上,朝野九成以上官員都需要向他作揖。
昔年劉繼隆所承諾的富貴,眼下已經實現,而封爵過后,劉繼隆還令人專門往這群封爵的官員府上告誡他們,提醒他們不要為非作歹,倚仗權勢欺負百姓。
只是這番話,又有幾個人能聽進去,劉繼隆便不太清楚了。
他承諾的他已經做到,若是有人結黨營私,觸犯律法,他也不會手下留情。
想到此處,劉繼隆緩緩睜開了眼睛,而此刻已經是封爵后的第三日。
坐在他面前的,赫然便是等群臣拜禮過后才前來拜見他的張議潮。
“陛下果然沒有虛言,如今的天下相比較舊朝,確實可稱太平。”
“只是如今北有胡虜,南有群蠻,而中原大旱洪澇不斷,倒是需要陛下勤勉理政,才能將天下安定。”
張議潮看著眼前的劉繼隆,眼底滿意之色難以隱藏,同時也對他要面對如此復雜局面而充滿了擔憂。
若是他能年輕二十歲,興許他能幫助這位陛下,將這些繁雜的事情梳理清楚。
可是他已經七十有五了,便是走路都需要扶著人,更何況理政呢
若非劉繼隆恩典他可以隨時乘小輿出入宮中外廷,他恐怕連走到此處都費勁。
想到這里,張議潮眼底從滿意與擔憂,漸漸轉變為惋惜。
他的變化,劉繼隆看在眼底,而他則是伸出手主動為張議潮倒茶,同時笑著說道:
“朝政確實艱難,但只要耗費心力,始終能將朝政抽絲剝繭的理清。”
“郡王要好好照顧身體,起碼要看到天下徹底安定,某漢人重振武功才行。”
面對他的這番話,張議潮搖了搖頭:“臣老了、恐怕是看不到了……”
他這番話不是搪塞劉繼隆,而是他確實能感受到,自己的身體是一日不如一日了。
不過能在去世前看到天下安定,這也足夠令他釋懷了。
他自河西舉義兵,為的就是想看到河西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