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去向百姓道歉?!】
【當聽聞此事后。】
【別說是縣令與縣丞了。】
【就連陳懷信都愣了下。】
【他是想過,自己的長子在有所領悟后,在有所長進后,會愿意去融入百姓,會愿意去傾聽百姓的心聲。】
【而若是沒有這點覺察,依然像是剛離開宮中時那樣,陳懷信雖然也不會多說什么,可也必然會對他有些失望。】
【但是。】
【向百姓道歉?!】
【“你是怎樣想的呢?”】
【陳懷信看著眼前的長子。】
【徹底結束了探望之事后。】
【長子自然是返回了宮中,并且來向他告知自己的所知所得。】
【只是對于那離開之前,所要去做的事情,陳懷信很想知道,自己的長子當時是何種想法。】
【而經歷了半個多月奔波的長子,此時的外表看起來,也已經多了幾分堅毅,看著眼前的父親,他不再像是之前那般惴惴不安,雖然依然會感到深深的壓力,但那是因為在乎自己父親的看法,所以才會產生的情緒!】
【“因為。”】
【“兒臣剛離開宮中時。”】
【“兒臣剛探望百姓時。”】
【“的確是做了很多糟糕,很差,很不好的事情。”】
【“若非是縣令與縣丞幫忙,或許兒臣早就已經,被那些百姓所指責了。”】
【半個多月的經歷,讓長子的回答,都比以往要多了一點邏輯。】
【他看著陳懷信,嚴肅且認真的說道:“但百姓即便指責我,那也的確是兒臣做得有問題,我甘心被他們責罵!”】
【“等到之后,我逐漸領悟,父親讓我探望百姓的真諦后,我自然得回過頭,向這些因為兒臣的作為,而被惹怒惹煩的百姓道歉!”】
【“不能因為自己有所收獲,就可以心安理得的認為,最開始那些做得不對的事情是正常的,不必在意,然后就不用再去理會了!”】
【這最后的一句話,便是長子回宮之時,自己所總結的想法。】
【也是他選擇在事情結束之后,去向前開始探望的百姓道歉的原因!】
【而陳懷信聽到自己長子所說的話后,那臉上難得的流露出了一絲欣慰!】
【“能夠這樣去想。”】
【“還愿意放下身子去做。”】
【“吾子……做得不錯!”】
……
金鑾殿中。
聽著陳懷信長子的回答。
宰相王千禾的臉上露出了驚訝的神色。
“能夠在這個年紀,就想通這個道理。”
“而且最關鍵是,他還毫不在意自己的身份地位,直接向那些被他惹怒的百姓道歉,甚至離開之前,還向縣令縣丞道謝!”
“陳懷信的長子,其未來不可限量啊!”
王千禾對于這個孩子的看法,已經完全發生了改變了!
雖然說。
他仍然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