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派遣天主教的傳教者,去找尋煜國的具體位置。”
“這兩個國家的做法沒有本質的區別!”
想到這里。
王千禾的臉上忽然有些凝重。
他看著鑒天鏡。
心中浮現出了一個讓他都震驚的猜想。
“這羅馬……”
“不會跟煜國一樣強大吧?!”
……
【在得到和尚的指點后。】
【傳教者沒有立刻出發。】
【他先是將自己所知道的事情,給記在了很多封信件之中,然后拜托一些商人,想辦法幫他將信件送給其他傳教者。】
【之前。】
【他們便是依靠這樣的方式,來判斷哪個方向是錯誤,哪里不應該前往。】
【所以他才能夠摸索到這個國家,才能夠發現那來自煜國的和尚!】
【“天主在上。”】
【“也不知道。”】
【“這些信件。”】
【“有多少能夠送達。”】
【“但只要有一封也足夠了。”】
【傳教者在心中想著。】
【那些商人并非來自他的國家,甚至距離羅馬還非常的遙遠,但只要不斷傳遞,總有可能遇到天主教的其他傳教者,那信件也就能送到教皇手中了!】
【做完這一切后。】
【他才收拾好東西。】
【向著煜國的方向而去。】
【他感覺。】
【距離天主將福音,灑在這片滿是原罪的土地上,已經不會太遙遠了!】
……
【靖平十一年,十一月。】
【去年交由長子的任務,今年已經順利完成了。】
【不少供給貧困百姓居住的房屋,已經出現在了附近的村落里。】
【“而且。”】
【“我還去詢問了四姑姑。”】
【“從那里學到了如何制作簡易的供暖。”】
【“許多貧困百姓今年也能過個好年了。”】
【長子的臉上滿是開心。】
【連續數年的探望百姓。】
【已經讓他的心態,不再像是普通的孩子。】
【但是在陳懷信的面前,他還是會表露出,很稚嫩的一面。】
【畢竟。】
【向父親邀功。】
【希望得到父親的表揚。】
【這是每個孩子都渴望的事情。】
【而陳懷信也沒有讓長子失望。】
【他拍了拍那長高了的長子,贊嘆了幾句,讓長子的臉上滿是笑容。】
【“這些房屋,你打算起什么名字?”】
【“兒臣……文化不夠,還請父皇賜名。”】
【“那叫庇寒就好了。”】
【雖然名字聽起來普普通通,但陳懷信的心中,卻浮現出了那句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也不知道我煜國,未來是否能夠做到,真正的俱歡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