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科舉的士子們這樣想著。】
【那第一批入朝為官的學子們,在經過了三年來的鍛煉后,如今雖然不能說是身居高位,可其官途可謂是一路平坦。】
【無論是有著什么新政策,他們都會第一時間被想到,無論是有著什么好處,他們也都會被提及!】
【“而且。”】
【“若是愿意前往草原。”】
【“若是愿意加入那生產建設的軍隊之中。”】
【“他們的官職甚至能夠直接往上提一提!”】
【“只不過那草原……太過于艱辛了!”】
【這是士子與百姓們都知曉的事情。】
【畢竟。】
【生產建設軍隊。】
【這可是朝堂花費了巨大財力、花費了巨大人力、花費了大量資源所打造的!】
【而在報紙上進行詳細的解釋,來闡述其能夠帶來的好處,尤其是能夠給自己帶來的利弊,是能夠吸引不少百姓,自愿的加入其中的!】
【“草原那地方。”】
【“自然是人越多越好!”】
【“因為。”】
【“那里的部落與民族太多了。”】
【“若是煜國人的數量不夠多。”】
【“一些工作想要推行開來是很困難的。”】
【陳懷信對此看得很是清楚。】
【他們在那草原里,已經打算推行很多新政策了,或者說,這是由朝堂下發下去之后,由生產建設之中的小內閣與小六部,根據實際情況來進行安排。】
【不然他們的本意再好,若是政策實施不到位,最后也只會弄得一團糟!】
【“那關于學校的改革。”】
【“陛下。”】
【“您打算要進行準備了嗎?”】
【首輔在記錄著一些事情后,便看向陳懷信詢問道。】
【他很清楚。】
【短時間內。】
【學校不太可能進行改革。】
【但是如今的科舉情況,還有士子與百姓們,對于研究與技術學校的熱情,讓他感覺這件事或許可以提前準備了!】
【“等到以后。”】
【“科舉的選人形式。”】
【“就會被直接取消!”】
【首輔在心中想道。】
【陳懷信也很清楚,首輔為何會這樣詢問。】
【因為對于不少士子來說,科舉為官已經不再是首選了,這已經成為了他們進行學校的一個跳板!】
【就連百姓們,頂多也就會惋惜,為何有人從學校畢業后,沒有選擇入朝為官,而是留在學校里做研究,但卻不會認為,放棄科舉選擇學校是什么壞事!】
【“最多。”】
【“就是科舉出仕。”】
【“能夠多三年官齡。”】
【“但等到一定程度。”】
【“這官齡就不再重要了!”】
【這是學子與百姓的共識。】
【也是考入學校更受歡迎的原因。】
【所以既然都已經這樣了,先進行著改革的準備,等到以后時機合適,就能直接進行轉變,而不需要耽誤太多的時間!】
【而陳懷信在思索片刻后,也認可的點了點頭。】
【“那就先準備學校的改革吧。”】
【“陛下是打算,改變哪方面?最終的考試形式?”】
【“不!既然是改革,那自然是得全都改變!無論是書籍,還是教學先生,都與如今的不再一樣!”】
【陳懷信說出了自己的一些安排。】
【不過。】
【在那說著學年制的時候。】
【他卻忽然有了些許猶豫。】
【“十二年后,才能報考大學。”】
【“這學習的時長,對如今這個時代而言,似乎并不是那么合適。”】
【“最好還是稍微進行縮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