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說,那時候的煜國,肯定有新的高產作物取代它們了!”
姬長兮這樣想著。
而她的腦海中,也想起了陳懷信,所提到過的海外高產作物!
“等尋到它們……就能取消農稅嗎?”
……
【陳懷信很清楚。】
【取消農稅。】
【這并非是什么容易之事。】
【哪怕。】
【他能夠找到土豆紅薯這些作物。】
【也不可能就將那農稅給取消掉!】
【“因為。”】
【“土豆紅薯。”】
【“并不適合長久食用。”】
【“頂多只能保證不會再有餓死人的事情發生!”】
【陳懷信當然知道這點。】
【甚至。】
【那腦海中的知識里。】
【擁有土豆紅薯的那個朝代,在末期的時候,是將這些東西拿去喂豬的!】
【“所以。”】
【“在水稻等糧食能夠達到高產之前。”】
【“取消農稅這件事是想都不要想了。”】
【陳懷信還是很有自知之明的。】
【他打算將這件事。】
【當做煜國的未來目標。】
【讓后來的人慢慢推進。】
【如此。】
【終有一日。】
【必將能夠抵達這樣的未來!】
……
【靖平十六年,八月。】
【在朝廷默許了商人抓捕昆侖奴的行動后。】
【從去年十月開始。】
【就已經有著商人。】
【在東南亞區域抓捕無國之奴隸了。】
【他們很清楚。】
【東南亞國家的百姓,暫時還是不要動比較好。】
【因為那所帶來的混亂,是會影響大家生意的。】
【“但是。”】
【“就現在這個效率。”】
【“還是太慢太慢了。”】
【“多久才能夠抓慢一船,送到煜國修建鐵路啊!”】
【當時的商人們,對于那抓捕效率,非常的不滿意。】
【可是在這件事情上,他們是不可能得到煜國海軍的幫助,而那些無國之奴隸,只要躲到東南亞的叢林里,他們所帶去的人,難以快速的在那種地方抓到他們!】
【因為。】
【他們只是商人。】
【所能夠帶的只是一些侍衛。】
【不僅抓捕效率,遠遠不如當初前往交趾地區的煜軍,那抓捕過程中的損失,更是讓他們感到肉痛!】
【一些商人選擇了放棄。】
【但一些商人卻忽然想起來,自己等人可是來做經商生意的,為什么非要自己派人,去抓捕那些昆侖奴呢?】
【“我們是商人!”】
【“那完全可以采取商人的方式。”】
【“來抓捕這些無國家的奴隸啊!”】
【這些商人們眼前一亮。】
【他們忽然醒悟。】
【發現自己之前是進入了誤區里!】
【“既然我們不擅長抓捕昆侖奴,那就花錢從當地小國手中購買!”】
【“反正都是貿易,反正都是買賣,為什么就不能買這些昆侖奴?”】
【“而這些小國在當地的實力,對于當地的熟悉程度,肯定比我們強吧!”】
【有商人出于這樣想著,然后找上了當地小國。】
【那些小國權貴們,在知曉了煜國的商人,想要購買新貨品后,他們二話沒有就同意了下來!】
【畢竟。】
【無國的奴隸。】
【本來就是一個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