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平二十二年,七月。】
【陳懷信派遣太子,前去負責各地稅收。】
【當然。】
【他并非是。】
【真的讓太子負責收稅。】
【他只是想讓太子明白,攤丁入畝是如何運作的。】
【“而且。”】
【“前往農村。”】
【“也能更加靠近百姓。”】
【“也能更清楚的看見底層所遇到的問題!”】
【陳懷信在心中想道。】
【他打算每年收稅時。】
【都會讓太子前往各個城池。】
【畢竟。】
【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難處。】
【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特點。】
【“若是將某個地方個例,當做是全國來進行推廣,那最后只會壞事!”】
【對于陳懷信的安排。】
【太子自然沒有意見。】
【或者說。】
【對他而言。】
【每年十月都依然去慰問百姓。】
【前往農村更是早就習以為常!】
【“兒臣,遵旨!”】
……
【靖平二十二年,十月。】
【佛教編撰的西游記完成了。】
【畢竟。】
【為了宣揚佛教。】
【他們可是集結了大量才華不錯的僧人,日夜不停的進行著編寫,就為了盡快推出西游記!】
【“因為。”】
【“那道教。”】
【“也在編撰著類似的書籍!”】
【“若是不能趕在他們之前弄完,怕是會被他們搶占先機!”】
【心空大師一想到這件事,心中就感到非常惱火。】
【道教在佛教里安插人手,獲知了他們編撰西游記的事情。】
【他們佛教又何嘗不是如此,通過內應知曉了東游記之事!】
【本來。】
【最開始。】
【在得知這個消息后。】
【心空大師是打算,帶著十八銅人打上門,找那牛鼻子老道問個明白!】
【但他還是按捺住了這沖動,倒不是出家人慈悲為懷,只是朝廷監督著他們,讓他們不敢隨意拳腳斗毆。】
【“不然。”】
【“若是被帶去關押幾天。”】
【“那我的老臉就丟大了!”】
【心空大師深呼吸平復著心情。】
【他知道,自己只能夠通過西游記,來擴大佛教的影響力,從而狠狠的惡心那牛鼻子老道!】
【至于內應告訴他的,道教還打算編撰連環畫之事,自然也被他給反抄了。】
【反正你來我往、大家都是一樣的!】
【而今天。】
【在知道。】
【西游記編撰完畢后。】
【心空大師立刻喜出望外。】
【早就做好了準備的他們。】
【自然第一時間,將西游記的小說與連環畫,一起推向了市場。】
【而也就在這時候,他驚愕的發現,道教似乎也是在這一天,推出了那名為東游記的小說與連環畫。】
【他們的緊趕慢趕……居然還是跟道教同一天?!】
【“你這牛鼻子不會是來抄的我們吧?!”】
【“你這禿驢不會是抄的我們吧?!”】
【心空大師與道教領頭人見面的第一句,直接讓對方明白了,這件事還真就是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