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陳懷信來說。】
【操控輿論并不難。】
【因為。】
【在那腦海中的知識里。】
【就有上百種不同方法。】
【“對付這些人。”】
【“甚至。”】
【“不需要我過多關心!”】
【陳懷信的重心,更多是放在,那建國的事務上。】
【而道觀主根據他的安排,所推行下去的方案,也讓那輿論的風向,慢慢的向著他們這邊傾斜。】
【等到那些道門道士注意到后,一切都已經來不及了!】
【當他們的所作所為,被百姓所討論,所厭惡的時候。】
【那就代表著……】
【他們完了!】
【“黃巾軍是因為被壓迫,所以才起義造反的。”】
【“而當他們知曉,那所壓迫他們的人,混入了自己之中。”】
【“那所引起的憤恨,所造成的輿論,是誰都無法阻止的!”】
【陳懷信很清楚這樣一點。】
【所以。】
【在一開始。】
【他才讓道觀主采取溫和之法進行改革。】
【因為不管怎么說,這些道門道士參與過造反,無論他們的初心是什么,但至少他們的確是有功的!】
【只要他們協助進行溫和改革,陳懷信也會對他們以往的事情既往不咎,認為他們是被逼迫,才會成為世家門閥的幫兇。】
【可他們不僅抗拒,才直接剝奪了道觀主的道籍,那就只能認為,這些人的目的,這些人的初心,并沒有因為推翻承國而發生改變!】
【“為了維護隊伍的純潔性,也為了警告其他其他用心之人,自然得對這種投機分子出重拳!”】
【當本以為是自己的屬下,親自上門將他們逮捕之時。】
【這些道門道士頓時明白,自己這下是真正的完蛋了!】
【他們本以為的輿論護身符,他們本以為的在軍中的威望,在陳懷信面前根本不堪一擊!甚至這針對他們的方法,都沒能夠給陳懷信帶去忘恩負義的名頭!】
【因為百姓根本不認為,陳懷信是在背信棄義,反而認為他在大義滅親!】
【“當發現道教之中,存在有混進來的蛀蟲后。”】
【“陳懷信都能夠不顧舊情,將這些人給逮捕。”】
【“他……”】
【“果真是為了百姓、為了國家、不為私利!”】
【這些來自黃巾軍的贊譽,讓道門道士更是憤恨!】
【道觀主的威望,也因為他借此機會,請求陳懷信設立宗教法,避免道教再有這種事情發生時,而慢慢的恢復了!】
【被蛀蟲攻擊的道觀主,自然是被冤枉的,而為了讓道教更加純潔,主動請求與律法來限制,那證明了他的高風亮節!】
【“至于這些道門道士。”】
【“看在他們的功勞上。”】
【“若是識相。”】
【“就讓他們在牢里呆上一輩子。”】
【“若不然……”】
【“那該要見血了!”】
……
金鑾殿之外。
那推演的未來畫面。
讓王千禾連聲稱贊。
能夠借助這種事情,削弱道教的權勢,還不會引起百姓不滿。
“陳懷信不愧是陳懷信!”
“這種隨意操控輿論,借助民意達成目的的方法。”
“恐怕……”
“也就只有他能夠做到了!”
王千禾感慨著。
那些世家官員。
此時的臉色則是非常難看。
他們本以為。
這場針對道教的改革,會引來建國前的內戰。
他們都已經做好了,看陳懷信笑話的準備了!
“可誰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