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
【“他想要扶持佛教。”】
【“與道教進行競爭?!”】
【這些臣子的心中,冒出了這樣的想法。】
【畢竟要知道,道教出海尋找仙山的時候,陛下也只是提供船只,也沒有派兵前去保護他們,而這佛教何德何能,得到大煜這樣的庇護?!】
【“因為。”】
【“這一次。”】
【“道教做得太過分了。”】
【“所以。”】
【“陛下在敲打他們的同時、也想讓他們感到危機?”】
【“選擇扶持佛教,或許是個不錯的方法,但也會埋下隱患吧?!”】
【這些臣子眉頭緊緊皺著,畢竟不管怎么說,道教都是國教,若是采取這樣的方法來進行制衡,恐怕會讓道教變得更為不滿!】
【現在的他們,的確是不敢,再做什么出格之事,可這種不滿若是積累下去,在未來的某個時候爆發,恐怕會讓煜國吃大虧!】
【而那禮部尚書,同樣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他甚至有些后悔,將佛教之事告知陛下了,就應該自行處理后,再將結果呈上去!】
【“陛下。”】
【“如今我們插手道教。”】
【“就已經是對其的削弱了。”】
【“再扶持佛教的話、怕是連民間都會騷動了!”】
【禮部尚書這樣想道,心中則是滿滿的不情愿。】
【因為這種事情若是發生,那必然是由他這禮部尚書,前去負責處理的,那罵名也肯定會有他的一部分!】
【他都做到了這個位置,下一步要么是努力攀登上首輔之座,要么是想辦法名垂青史讓后人銘記,可無論是哪種選擇,都需要一個好名聲!】
【“打壓國教。”】
【“扶持佛教。”】
【“這種事情必然會被史書記下!”】
【“我竟是以這種方法、在青史上留名嗎?”】
【禮部尚書的臉色愈發苦澀。】
【而那坐在上方的陳懷信,看著底下臣子的古怪神色,臉上難得的露出了一絲笑容,道:“眾愛卿,你們不會以為,朕是打算扶持佛教,跟道教打擂臺吧?”】
【“難道不是嗎?!”】
【這是眾臣內心的真實想法。】
【當然。】
【他們不敢說出口。】
【只能低著頭、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態度。】
【而陳懷信則是搖了搖頭。】
【“道教是我大煜國教。”】
【“現在是。”】
【“以后也是!”】
【“這是不會改變的事實!”】
【陳懷信的這番話,幾乎是等于給了道教,一枚免死金牌。】
【無論它的發展如何,至少能夠一直存在于煜國,哪怕是后代皇帝,頂多也就是繼續減少其影響力,而不可能真的將它給毀掉!】
【但這番話語,卻讓殿中的臣子們,感到更是困惑了。】
【“既然如此。”】
【“那又為何。”】
【“給佛教這般優待呢?!”】
【“騎兵保護!”】
【“哪怕是道教都沒有過這般待遇!”】
【眾臣不解。】
【而陳懷信的臉色,則是依然平靜。】
【但他這次并沒有,再給眾臣解釋。】
【他的目光看向殿外,心中在捉摸著,自己臨時起意的計劃。】
【“既然佛教打算離開我大煜。”】
【“那有沒有可能。”】
【“借助他們之手。”】
【“依靠那宗教影響力、來占據印度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