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之內發生沖突。】
【這是陳懷信早就預料到的事情。】
【或者說。】
【面對思想統一。】
【若是所有人意見都一致。】
【若是所有人都沒有問題。】
【“那恐怕……”】
【“才是最大的問題!”】
【陳懷信自然知曉,思想的統一有多困難。】
【畢竟。】
【大家都是成年人。】
【尤其是那些道士。】
【他們都是在各自道觀中,被自己的師兄師長,熏陶了十多年乃至是數十年,那三觀與思想,早就已經定型了。】
【若是如此輕易的,就能夠改變他們的思想,那就只有一種可能,便是他們的生命受到威脅,所以不得不選擇改口!】
【“但是。”】
【“對于一些道士來說。”】
【“就算生命受到威脅。”】
【“也不可能會改變自己的思想與信念!”】
【“因為……”】
【“傳承比命更重要!”】
【陳懷信雖然是被,腦海中的知識影響過,但是對于如今的時代觀念,還是很了解的,他非常的清楚,在很多人看來,自己的命可以不要,但是傳承不能斷絕!】
【并不僅僅因為,這是他們老祖宗傳承下來的東西,也是因為他們一輩子,都撲在了這上面,那傳承有著他們留下的歲月痕跡,哪怕是死也不可能拋棄!】
【“所以。”】
【“在言語溝通。”】
【“得不到滿意的答案后。”】
【“那拳腳沖突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了。”】
【陳懷信看著奏折,并沒有下令,讓人將那些道士擒拿。】
【哪怕他們襲擊的,是朝廷選出來的領頭人,可若是因為這種原因插手,那領頭人的聲望必將一落千丈!】
【甚至。】
【很有可能。】
【會讓道教分崩離析!】
【“即便。”】
【“有部分趨炎附勢的道士會留下來。”】
【“但更多有能力的道士、會選擇隱居深山以待未來!”】
【“而這部分人,才是我最想要的,也是最有可能,迸發出哲學之光的道長!”】
【陳懷信自然知道,誰才是朝廷想要的人才,誰才是無用之輩。】
【若是連堅定自己的思想、連為了傳承去拼盡全力都做不到,那又談何將自己的思想轉化為影響世人的哲學呢?】
【這東西本就是玄之又玄的。】
【可不是靠培養就能誕生出哲學大家的!】
【也正是如此。】
【在禮部尚書詢問,是否要插手之時。】
【陳懷信搖了搖頭,拒絕了他的提議。】
【“朝廷不用插手。”】
【“禮部也不要多事。”】
【“就讓他們慢慢磨合。”】
【“就讓他們在言語與物理的沖突中完善思想吧。”】
【陳懷信這樣說道。】
【他知道。】
【這些道士都是成年人,所以其思想很難改變。】
【但他也知道。】
【正因為道士都是成年人,所以知曉思想必須統一!】
【“在沖突之中。”】
【“他們必將學會互相妥協。”】
【“而就像是不要幫助小雞從蛋里出來一樣。”】
【“現在就插手其中……只會害了道教!”】
【陳懷信的這番話,讓禮部尚書沉默許久。】
【他回想著那些被打得鼻青臉腫、可卻依然還倔強得拒絕思想改變的道士。】
【他只能希望,陛下的想法,能夠像之前那樣正確。】
【“不然。”】
【“有些年歲已高道長。”】
【“怕是要就此仙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