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軌之事。”】
【“乃是國策!”】
【“據說。”】
【“陛下曾因此事,與戶部尚書有過爭論。”】
【“如今此人不問教義,不言那天主教派。”】
【“為何要詢問此事?!”】
【不對!】
【絕對不對!】
【此人別有用心!】
【半醉半醒的道教領頭人,頓時開始提防起了對方。】
【而傳教士自然也發現了,道教領頭人的態度變化。】
【但他卻沒有遮掩,反而敞亮的進行解釋。】
【“你我之教派。】
【“皆為各自之國教。”】
【“自然也更為清楚。”】
【“教派的發展、是會因為國家的現狀、而發生著變化。”】
【“我只是好奇、這鐵軌之事、對貴教的影響是怎樣的。”】
【“畢竟,吾等先前的交談,都是教派互通,教義交流,那在這些方面上共享信息,或許還能讓你我更有感悟呀!”】
【話說的很明白。】
【傳教士所言聽上去也有理有據。】
【教義文化的發展本就該是如此。】
【固步自封,僅僅只是空談,那才是不妥的,這樣深度的了解,不僅能更好的了解對方的教派,也能讓自己汲取到對方的精華。】
【但是。】
【道觀主怎么總感覺,還是很奇怪呢?】
【他皺眉思索。】
【傳教士微笑。】
【在這方面的話術,他早就準備好了。】
【只要自己可以循循善誘,到時必有收獲!】
【畢竟。】
【在他眼里。】
【煜國對于道教的態度,還是非常不錯的。】
【道教對于煜國的了解,肯定也非比尋常。】
【而只要,道教這些人,能夠放下戒心,自己再這么一番套路,那在酒后暢聊時,必定可以問到一些、煜國的真實狀況!】
【可道教領頭人越想越不對!】
【他先假意不勝酒力,暫時將對安置下來,隨后派人去調查了一下,對方最近一段時間的去向,和所接觸過人群。】
【同時。】
【他的心中也多了些許惶恐。】
【“若他真的有問題。”】
【“那貧道與他交流。”】
【“恐怕會惹上麻煩!”】
【傳教士的身份并沒什么。】
【但所問的問題卻很敏感!】
【尤其是。】
【這個問題。】
【是借著酒意說出來的!】
【這更讓他感到懷疑了!】
【“教派受國佑君恩,雖然最近有調整之跡,但很多事并未動搖,如果因為這傳教士,而造成了新的隱患,那才是真正的萬死難贖。”】
【“吩咐下去,盯緊那人。”】
【“暫留期間不可向他透漏任何消息。”】
【“有問題我親自去解惑交流,你們什么都不要說,倘若引發因果之變,后果非我們可以承擔。”】
【道教領頭人吩咐道。】
【其他道士紛紛點頭。】
【“明白!”】
【“但愿……這其中沒有問題吧。”】
……
金鑾殿之外。
看著那所推演的畫面。
王千禾眉頭皺了起來。
“如果。”
“我沒記錯的話。”
“這傳教士在第一次推演時,是因為私自傳教而被官府抓拿。”
“而這次因為鐵軌提前出現,他居然轉換想法開始打探情報?”
這種未來的變動。
讓王千禾感到有些不安。
但是。
從目前的推演來看。
這場潛在的風暴已經降臨了。
上次推演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