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推演之中,陳懷信的解釋,承國朝堂當中的大臣們還是有很多人表示不解。
但其他明眼人已經看出來。
只是因為陳懷信的打算比較超前,能夠理解的人更是少數。
在場的文物官員們將目光投向了郭寶義。
在眾位朝臣的眼中,這位滿腹經綸的老太傅必然能夠給出一個解釋。
沉默片刻之后,郭寶義說出了自己的見解。
“陳懷信身上的底氣還是來自于他對煜國所實行制度的優越性的認可。”
“那些外邦之人雖然沿用他們的制度很多年了,但是一直都脫離了以人為本的核心概念,這也就是他們矛盾的關鍵所在。”
此話一出,不少人都反應了過來。
確實如此!
若不是因為有著過去那所謂的教廷的鎮壓,以及對于教皇的信仰,只怕那些帝國當中的百姓早就反了。
神權蓋過民權,這是不合常理的。
這也就是陳懷信為何要處決那些教廷眾人的緣故,他們不死,落后的信仰就不亡。
還有印度的種姓制度壓迫之下,許多的人被迫淪為奴隸,從他們出生起就以貧賤的姿態活著,終其一生都看不到成為正常人的景象是怎樣的?
所以對他們而言,陳懷信所推行過去的政策無疑一種極具優越性的選擇。
日后肯定會體現出來!
郭寶義繼續解釋。
“所以只需要試點就足夠了。”
“百姓眼中自有權衡,最終認定合適的政策和制度就會向其靠攏。”
“只要等到日后他們真正需要的那天,煜國的制度就可以順理成章的接替他們原本的落魄制度,如此,才是真上策。”
聽到郭寶義這么說,其他人都紛紛點頭。
這樣解釋確實合乎情理。
而且在當下這種局面之中,若是沒有特殊的變數,就算未來幾年陳懷信不去管,那么這些被征服的帝國也會從內部瓦解。
沒有了王室與教皇的壓迫,百姓自然會選擇最適合他們的管理制度。
這種約束的條件陳懷信已然完善。
就拿煜國本身來說便是如今君主權力之下的最優解了。
任何一朝皇帝坐上這樣的局面,只怕都要高興的睡不著覺,更不要說那些個被鎮壓和限制了成百上千年的域外帝國了。
“有這等心思,何愁大事不成啊。”
王千禾撫須感嘆著。
“記住!”
“這普天之下難得是把握人心,能夠不借助于戰爭,就將一個國家的百姓完全駕馭,那才是真正的攻心之策,到時候所獲得的擁護也將是傳承千百代的存在。”
姬清珞也認可的點頭。
陳懷信這種心態確實比較割裂!
但也正是這種心態才是治國理政以及造勢變革的關鍵。
在那些個文明與基本底蘊完全不互通的帝國當中,人心依舊是一個變量。
所以貿然開戰或是用強權鎮壓無異于會變成第二個獨裁。
暴動與造反也會隨之而來。
堵不如疏的道理就應在這其中!
要是以他們承國的理念,必然會一味的灌輸原有的國政和法治約束,但這樣相反會適得其反。
如此對比的模式下,孰好孰壞,孰優孰劣,百姓心中自有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