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怕什么來什么。
下人們見林知清來了,不敢再說話,一下子便散開了。
待四周安靜了下來,方才臉上還陰云密布的林泱泱轉瞬間便笑了出來。
她低聲開口道:
“清妹妹,這報紙上的內容都傳到林家來了,看來真的有很多人在討論!”
“說你料事如神也不為過,這是怎么做到的呀?”
林知清緩步向前走:“用了一點點小巧思。”
“我知道,你說的是辯論吧!”林泱泱一點就通:
“先前我從未聽過這種說法,據說如今京城的茶館當中,到處都設置了辯論賽。”
“不錯,就是辯論賽。”林知清的目光深遠。
辯論的一大特點,那就是必須由觀點不同的兩方人進行。
若是林知清平鋪直敘、直截了當地將和親的重重弊端寫在報紙上,說不準會激起某些人的逆反心理。
你覺得不好,那我偏要說好。
但若是將兩種不同的觀點都放到報紙上,那大部分的人會去思考和比較兩種看法。
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的想法都會暴露出來。
信息在腦海中過濾了以后,當然會產生不同的分支。
將兩種不同想法的人篩選出來,擺出臺子,再將人架上去。
這個時候,許多人都是堅持自己的想法,更不想在別人面前辯論敗北,丟了面子。
一開始京中冒出來的辯論賽,便是林知清搭的臺子,甚至有些人還是“托”!
不過后來的人便是自發上臺的了。
臺子越擺越大,想上臺的人越來越多,那么肯定會有一些人被另一些人說服。
這樣循環反復,拉扯的同時不斷提高這件事的討論度。
一來,可以潛移默化改變某些百姓的想法。
二來,也能提高這件事的關注度,影響朝廷上某些官員的決策。
聽完林知清的解釋,林泱泱恍然大悟地點了點頭:
“清妹妹,你這操控人心的手段實在太嫻熟了,按我說,你才應當去當官斷案。”
“任何人的表情和動作都逃不過你的眼睛,我是五體投地了。”
“哪有這么夸張。”林知清微微笑了笑:
“還有一點,辯論一個話題的時候,人們是習慣性從自己的利益出發的。”
比如說,同樣是和親這件事,每個人的出發點是不同的。
官員思考的是朝廷是否安穩,商戶思考的是關稅是否有變動,普通百姓思考的是稅收等問題。
甚至方才林家到底下人,心中也產生了和親并不是一件好事的想法。
因為林知清代表著林家,倘若大梁有異動,林家便是焦點。
無論如何,林家變動,底下的下人們當然也擔驚受怕,不是很安穩。
一個嫁入大梁的林知清,哪有在盛京城的林知清安穩?
所以,和親這件事,具體到每個人身上的關注點是不同的。
關注點不同,想法便不同。
很多人思考過后才會發現,其實和親的事情于朝堂有益,但到了底下的人,根本沒能得到好處,甚至還有壞處。
在這種時候,人都是想要維護自己的利益的,所以才會產生“辯論”。
總的來說,林知清走的是人性這步棋。
按照如今的情況來看,這步棋確實沒走錯。
一部分百姓的心中,已經產生了和親并不完全是一件好事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