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該搶里長的功名!”王旗說完,單手揮刀,硬生生砍斷馬柏烸脖頸,而后進入旁屋,將睡的正香的馬家幼子一刀砍死。
他必須確保沒人知道此事。
而后,王旗和其他人假裝竊賊,開始裝走一些東西,擄走一些銀兩,悄無聲息的翻墻離開,混入客棧等待天亮。
天剛蒙蒙亮,王旗隨同買菜商販出城。
一切悄然無息。
客棧內傳出敲鑼打鼓聲,衙役拿著紅紙興高采烈的遞給魏昶君:“公子大才,縣考第一,莒州同知,判官,吏目,青州提學官均簽字,公子可于后日直接參加歲試。”
說完又是一陣敲鑼打鼓聲,客棧內不少考生都被吵醒了,一個個看到童試榜單第一,還直接跳過了府試,全部目瞪口呆,艷羨至極。
有喝茶的學子羨慕的不斷感嘆:“這可是跳過府試,歷年間只有極少數人能做到,兄臺大才。”
“怕是也是巧了,今年莒州來了提學官,主要看歲試和科試,選出一批生員參加明年八月的全省鄉試,要不然他怎會有機會。”有其他學子艷羨無比。
魏昶君思索片刻便知道了,自己類似跳級了,從初一直接跳到了高中考試。
因為今年提學官就是奉皇帝命令督察童試最后一項科試考試,科試可以理解各縣選出最優秀的考生,參加全省鄉試大考。
“謝諸君。”魏昶君甚喜,他從懷中掏出一兩銀子分給衙役,其他幾人也興高采烈,敲鑼打鼓前往下一客棧匯報喜訊。
“恭喜兄臺,兄臺能入提學官之眼,今年歲試必板上釘釘。”一名白袍書生感嘆作揖。
“多謝。”魏昶君回禮。
后天的歲試很重要!
因為歲試在州府各貢院考生舉辦,提學官親自督察,一旦考生為一等前三名或二等前三名,那便會直接成為生員,也就是——秀才/相公。
老百姓碰到了要喊一聲大老爺。
見到知縣無需下跪,自家會免除部分田賦和徭役。
可謂是真正有了官身,盡管沒任何實權,但能夠通過歲試的都是十幾個縣學子彼此競考,可謂獨木舟,不知道熬殺了多少人,無數學子日夜苦讀也未能成為秀才。
這兩日魏昶君一直在反復和現代對話,應對接下來歲試考題,他比不出戶,飯菜也讓客棧小二送到房間,中途有一次衙役敲鑼警告有賊患險情,據說學正馬柏烸意外遭劫匪殺害,提學官為避免鬧的考生人心惶惶,所以下令讓衙役暗中調查。
崇禎二月七月二十三日,魏昶君排隊背著大包小包進入歲試考場,通過衙役檢查防止夾帶小抄,之后領取考舍號牌,進入考場遠遠地魏昶君看到了提學官陳牧茗一眼,他頗為儒雅,身后跟著學正等人,他遠遠對著魏昶君點了點頭,似是贊許。
而后敲鑼聲響起,歲考開始。
三名衙役舉著牌匾,上有考題:「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第一道考題為提學官所出的典籍論考題。
此句來自東漢時期思想家王充,意思是任何官員想要了解政策和政事的得失和對錯必須進行實踐檢驗,這像是只有站在漏雨的屋子內才知道下雨,不然盲目推行就像是身處蒼茫荒野,推行政事情要廣大百姓進行評價檢驗。
“看來陳提學官不喜儒家,畢竟大明文臣張口閉口仁義道德,背后卻是不斷跋扈欺民。”魏昶君感嘆,這次考題非常有意思!
以往各科舉考題典籍多數四書五經等,但眼前提學官出現新的策論,那就是詢問大明該推行什么樣的思想,才能改變日暮西山貧瘠現狀。
提學官以東漢思想家王充的態度進行詢問,王充此人在東漢時期就對孔孟圣賢多次質疑,以至于清朝乾坤皇帝都批評王充刺孟而問孔”,“已有非圣無法之誅!”,而東漢之后各路文人更是批判他非圣無法,實三千之罪人”等罪。
自己要如何回答考題一鳴驚人呢?
魏昶君思索。</p>